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虚拟偶像,难撑资本狂热梦想

3163

      号称永不塌房的虚拟偶像,竟然“塌房”了。

  日前,虚拟偶像团体A-SOUL成员珈乐官宣休眠,随后曝出“珈乐”的扮演者受到公司压榨、工作强度大和待遇太低等负面消息,在虚拟偶像圈掀起不小的波澜。

  暂且不去评论对错,从行业的视角来看,这并不值得奇怪。毕竟,虚拟偶像的运营成本高,压缩成本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要知道,一个虚拟偶像的运作涉及到设计、建模、驱动、渲染、运营等多个流程,而仅建模部分便需要上百万至千万的资金。

  但高投入也不一定意味着高回报。作为曾经世界上第一虚拟主播绊爱,在今年2月份,便由于背后团队运营失败宣布“休眠”。此外,还有诸多高投入之下跑出知名度,却因为变现能力不足,而被无奈放弃的虚拟偶像。

  尽管中游的虚拟人运营的生意不够好,但上游的技术侧却得到诸多资本的青睐。有数据显示,2021年绝大部分融资项目,都是聚焦上游的技术策。背后的原因是,虚拟人的应用有多个层面,不仅有虚拟偶像,还有服务型虚拟人等诸多应用场景。

  不过,虚拟人最大的价值还是面向C端的元宇宙用户。随着元宇宙的落地,用户需要千人千面的虚拟人形象,届时将会催生庞大的需求,虚拟人产业的上游可以推出个性定制、订阅制收费等方式,彻底打开想象空间。

  只不过,眼下虚拟人赛道依旧停留在虚拟偶像层面,资本对于虚拟人的狂热梦想,还要继续等风来。

  虚拟偶像的困境:成本高,不确定强

  虚拟偶像,在诸多虚拟人的应用中最广为人知的。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偶像形象也深入诸多年轻人心中。

  在资本的眼中,虚拟偶像曾被多般看好。一方面,虚拟偶像更容易被掌控,也不会频频出现“塌房”事件对商业变现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相较于真人偶像,虚拟偶像生命周期也会更长。

  但虚拟偶像并非没有劣势。此次因中之人(虚拟偶像的扮演者)控诉薪水拿的低,也正反映出虚拟偶像背后面临的两个困境。

  其一便是运营虚拟偶像的成本,远不如外界想象低。一般而言,运营一个虚拟偶像需要经过设计、建模、驱动和渲染四个流程,可以简单算一步账。

  首先由设计师设计出原画,一个A-SOUL级别的原画设计费用在15-25W之间。其次,便是开始建模,这也是最烧钱的一步。

  建模分为三种模式,从成本高低排序依次为纯手工建模、智能建模、人工智能建模。眼下,智能建模是大多数虚拟偶像采用的方式。所谓智能加墨,也就是指在普通建模的基础下,借助采集设备完成较高精度采集建模。其中成本主要便是需要建立一个采集室,一个采集室由10-100个摄像头组成,单个摄像头价格在10万元,成本大多在100万-1000万之间。

  最后便是驱动和渲染环节。在建模完成后,中之人通过穿戴动捕设备驱动虚拟偶像行动,以及依靠Unity等渲染软件进行渲染,增强虚拟人物的真实性。换言之,仅仅建设这么一套设备,可能就需要上千万元的成本。

  与此同时,运营虚拟偶像的人工成本也是一项极大的开支。根据差评的报道,开一场直播也很麻烦,前前后后可能需要几十个人的配合,编导撰写直播脚本、技术负责直播场景制作,此外还要有摄影、设计、美术、运营、宣发、场控、灯光等等。光是直播现场,就得十几个人盯着。

  即便当下最成功的A-SOUL虚拟偶像团体,也不容易赚钱。当然,也有人会问,2021年乐华娱乐靠A-SOUL实现营收3790万元,毛利率高达70%,这难道还不赚钱吗?背后的原因是,乐华只负责了A-SOUL宣发运营成本,建模和设备等方面的成本是由字节跳动旗下的朝夕光年负责。曾有知乎网友测算,A-SOUL的千万营收很可能收不回成本,这还不包括其后续的研发投入。

  当下,已经有不少知名虚拟偶像开始“退役”。今年2月,世界上第一个虚拟UP主绊爱结束了长达五年的演艺生涯。此前,拥有数十万粉丝并被央视加持新科娘也宣布退出。

  知名虚拟偶像尚且如此,新创立的虚拟偶像生存只会更加困难。去年在爱奇艺推出的虚拟偶像综艺《跨次元新星》节目上,一个名为留歌的虚拟偶像斩获冠军。但背后的创始人刘勇则曾表示,冠军位并没有给其带来想象中的收益,在持续投入的压力下,最后不得已放弃这块业务。

  在业内人来看,A-SOUL的成功尽管不是必然,但却不具备可复制性。虚拟人物的推广,不是由技术驱动的逻辑,而是商业运营的底层逻辑。

  从理论上来说,制约虚拟偶像爆火的因素,不再是底层技术逻辑,而是IP孵化和商业运作的能力。说白了,虚拟偶像的成功类似泡泡玛特的IP孵化逻辑,需要对很强的IP运营能力及商务资源。而A-SOUL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乐华在娱乐领域深耕多年,具备丰富的商务资源。

  总的来说,虚拟偶像并不是一个简单皮套人的生意,就像是泡泡玛特很难孵化出第二个Molly,要想孵化出一个爆款的虚拟偶像,是一个“玄学”问题,而不是确定性问题。

  运营跌倒,上游吃饱

  尽管虚拟偶像的生意,当下不够赚钱,但资本依旧是纷纷涌入虚拟人这个赛道。有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虚拟人相关企业新增6.6万家,融资2843起,融资金额达2540亿元。

  但从融资项目来看,会发现其中专攻虚拟偶像运作的经纪公司寥寥无几,大多是技术类产业链上游公司,和To B的方案供应商。

  背后的原因也好理解。毕竟,虚拟人的应用远不止虚拟偶像这一分类。虚拟人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种类,一是身份虚拟数字人,二是服务型虚拟数字人。A-SOUL、洛天依等虚拟偶像属于前者,部分电视台推出的虚拟形象和五粮液等集团推出的虚拟形象属于后者。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扩大营收水平,后者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以中科深智为例,其推出AI虚拟主播取代了真人主播,为包括蒙牛、飞科、恒源祥等电商品牌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带货,在2000多个淘宝直播间中得到应用。因此,资本押注上游的技术端,可以切入更多的应用层面,拥有更大的变现空间。

  不过,相较于海外市场,国内在上游产业技术壁垒不如海外深厚。眼下,国内的上游主要包括科大讯飞、捷成股份等专注人工智能,云舶科技专研动作捕捉,环球墨非、亿真科技等专注建模渲染,中科深智、魔珐科技和万像文化等负责虚拟数字人的技术服务。

  海外厂商主要聚焦于产业链基础层的建设,且起步较早,综合实力强于国内厂商。比如,不仅有Intel、Microsoft、Google以及Meta这类科技公司具备强悍的全栈式服务提供能力。在细分领域,也有着Oben、Unity这类强技术壁垒的公司。

  以在渲染层为例,虚拟引擎Unity的营收已经达到近百亿元营收水平,而国内渲染技术层面的环球墨非、亿真科技等公司,均还处于A+轮阶段。

  不过,拉长周期来看,在资本的加持下,虚拟人上游的技术会迎来持续提升。总的来看,在产业链上游的机会,也远远会大于中游的机会。

  虚拟人,仍在等风来

  如果说,虚拟人产业上游的短期价值,在于虚拟偶像与服务虚拟人的应用,那么其长期价值,则是让所有普通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人。

  怎么理解?事实上,无论是虚拟偶像,还是服务虚拟人,两者能给上游带来的收益都是十分有限的。毕竟,仅仅依靠B端的用户,始终无法创造更大的收益。虚拟人最强大的商业前景,还是在于C端的应用。

  而要想打开C端用户市场,虚拟人还缺少一个契机,那便是元宇宙的开启。试想一下,一旦元宇宙开启,对于用户而言,设置虚拟化身形态是进入虚拟世界的必要步骤,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设置多个形象迥异的分身。

  届时,虚拟人的供给方可以通过形象定制付费、功能付费、年订阅制为用户提供更广阔虚拟人服务。增值服务的商业逻辑,比偶像经济的商业逻辑的潜力大的多。毕竟,元宇宙的推行,不仅能覆盖海量的用户,类似订阅制的变现模式,也能创造持续的现金流。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虚拟人在C端场景进行应用。最典型的便是,B站直播区的虚拟直播专区,存在大量的个人虚拟人使用者,不过其表现成绩并不好。有数据显示,在B站虚拟直播专区,80%的虚拟直播用户的舰长数量均在个位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这与虚拟现实有关系。一方面,B站虚拟直播专区的主播,受限于技术成本,大都采用比较低级的LIVE2D模型技术,只可以动上半身,真实感不强。另一方面,从运营逻辑来看,B站虚拟主播更多是将虚拟带入现实逻辑,而不是将现实逻辑带入虚拟逻辑。打个比方,以演唱会为例,一个用户完全沉浸在虚拟现实的场景,和一个现实中演唱会场景添加虚拟人,必然是前者的沉浸感和交互感更强。

  总的来说,眼下的虚拟人未必能够完全撑起资本的狂热梦想。但虚拟人的故事还在持续演进,随着元宇宙渗透的加速,未来虚拟人或许将爆出更大的能量。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