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成功,是小习惯的积累

2738

《更新书堂》·第204篇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书籍

《掌控习惯》,詹姆斯·克利尔(美)著
音频制作 | 李盐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6045 篇深度好文:9877 字 | 24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我们每个人都着各种各样的习惯。大的习惯,比如在空闲的时候读书看报、在无聊的时候看剧刷视频;小的习惯,比如看书时的一目十行或做好笔记、看剧时的或躺或坐或吃零食。

在习惯发生的时候,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在那一瞬间,我们并没有主动去做这件事,似乎像是身体自发的反应,就好像有一套已经固定的运算程序对结果的输出。

从方向上来讲,有好习惯和坏习惯,它们会推动着你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你坚持早起锻炼,你就会拥有健康的体魄;你爱吃甜食,你就不会拥有魔鬼的身材。

那么,习惯的运作机理是什么?今时今日你的习惯到10年后会变成什么?我们该如何拥有更好的习惯?坚持不下去该怎么办?

一、他们为何会实现华丽转身?

 

2003年的某天,英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该协会是英国职业自行车运动的管理机构,它聘请了戴夫·布雷斯福德担任其新的绩效总监。


在他受命之时,英国职业自行车手已经碌碌无为了近百年。自1908年之后,英国车手在奥运会上仅获得过一枚金牌。他们在自行车运动最大的赛事“环法自行车赛”中的表现更差。110年来,没有一个英国自行车运动员在这项赛事中得过奖牌。

 

布雷斯福德被聘请来让英国自行车运动步入新的发展道路。与以往教练不同的是,他一丝不苟地执行自己制定的“边际收益的聚合”战略,其基本理念就是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寻求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


布雷斯福德说:“从根本上来看,我们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就是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然后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改进1%,在你把各个部分的改进都汇集起来之后,你会发现整体上的显著提高。”

 

布雷斯福德带领他的教练们针对职业自行车队的各项特点,开始做出一些小的调整。他们重新设计了自行车座,使其更加舒适,并用酒精擦涂车胎,以获得更好的抓地力。


他们要求骑车者穿着电热套鞋,以便在骑行期间让肌肉维持理想的温度,并使用生物反馈传感器来监测每个运动员对特定锻炼模式的反应。

 

他们测试了不同类型的按摩凝胶,看看哪一种能帮助肌肉更快地恢复。他们聘用了外科医生,教给每个骑手最佳的洗手方式,以减少患感冒的概率。他们为每位队员专门选配不同类型的枕头和床垫,确保队员们获得最佳睡眠。

 

他们甚至将团队卡车的内部漆成白色,这有助于他们发现一些灰尘,这些灰尘通常难以被察觉,但是会降低精心调校过的自行车的性能。

 

随着这些和其他数百个小改进的积累,收效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布雷斯福德接手仅仅五年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公路和赛道自行车项目上,英国自行车队出尽了风头,并夺取了该项目60%的金牌。

 

当奥运会四年后转战伦敦时,英国人的惊人成绩再上一层楼,打破了9项奥运会纪录和7项世界纪录。


同年,布拉德利·威金斯成为第一位赢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英国骑手。次年,他的队友克里斯·弗鲁姆赢得了比赛,并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连续夺冠,使得英国队在六年内有五次夺取了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


在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英国自行车运动员共夺得178次世界锦标赛冠军、66枚奥运会或残奥会金牌,并在环法自行车赛中接连获得了五次胜利,这被广泛认为是自行车运动史上最出色的成绩。

 

这是怎么回事?那些细微变化并没有神奇功效,充其量会造成些许不同而已,可这个由普通运动员组成,表现平平的团队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了世界冠军的呢?为什么小小的改进会累积成如此显著的结果?

 

二、小习惯的惊人力量

 

1.为什么小习惯会带来大变化

 

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

 

我们常常说服自己,大规模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行动。无论是减肥、创业、写书、赢得冠军,还是实现任何其他目标,我们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努力做出一些人人都会谈论的惊天动地的改进。

 

与此同时,改进1%并不特别引人注目——有时甚至不引人注目——但它可能更有意义,特别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小小的改进就能带来惊人的不同。

 

计算方式是这样的:如果你一年内每天都能进步1%,到你完成时,你将会进步37倍。相反,如果一年中你每天以1%的速度退步,你现有的任何东西会降到几乎为零。



一场小小的胜利或一次小小的挫折会积累成更多的东西。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就像金钱借助于复利倍增一样,你的习惯的效果也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而倍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理会微小的变化,因为在当时看来,它们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


你现在存了一点钱,但你离百万富翁仍然差得很远;


你连续三天都去健身房,你的身材却一点儿都不见好;


你今晚练习了一小时中文的普通话,你仍然没能掌握这门语言。

 

我们做了一些改变,但总是迟迟不见期待中的效果,于是我们失去了改进的动力,退回到之前惯常的做法。

 

但是,你在习惯上的些微变化带来的影响,与飞机航线微调几度后的影响类似。


想象一下,你正从洛杉矶飞往纽约市。从洛杉矶国际机场起飞后,飞行员只要将航向朝南微调3.5度,你就将降落在华盛顿特区,而不是纽约。


在起飞时,你几乎觉察不到这种微小的变化——飞机机头的朝向仅移动了几英尺——但是当它放大到整个美国时,你会发现目标地之间相差了数百英里。

 

同样,你的日常习惯稍有改变,你的人生道路就会通向一个截然不同的终点。


在你做出1%向好或1%向差的选择时,在那个时点来说它并不起眼,但纵观你由无数个时点构成的整个人生的过程时,你的那些选择决定了你是谁和你可能是谁之间的不同。

 

成功是日常习惯累积的产物,而不是一生仅有一次的重大转变的结果。你应该更关心你在当下前行的轨迹,而不是你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假如你是百万富翁,但是你每个月的花销超过了你的收入,那就意味着你前行的轨迹很糟糕。如果你不改变消费习惯,那就不会有好的结局。

 

相反,假如你收入微薄,但是你每个月都存一点儿钱,那么你就走上了通往财务自由的道路——即使你前进的速度可能低于你的期望。

 

你得到的结果是衡量你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净资产是衡量你财务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体重是衡量你饮食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知识是衡量你学习习惯的滞后指标。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行成习的结果。

 

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扩大。无论你朝哪个方向努力,它都会予以增益。好习惯使时间成为你的盟友,坏习惯使时间成为你的敌人。

 

2.你的习惯导致的正(负)复利

 

习惯是把双刃剑。坏习惯令你江河日下,好习惯使你天天向上,两种进程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生,因此充分理解其中的细节至关重要。

 

你需要知道习惯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如何根据你的喜好设计它们,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习惯的影响。


 

3.什么是真正的进步

 

想象一下,你面前的桌子上有块冰。房间里很冷,你可以看到你呼出的白气。当前温度是25华氏度。

 

房间开始缓缓变暖。26华氏度。27华氏度。28华氏度。你面前桌子上的冰块纹丝不动。29华氏度。30华氏度。31华氏度。然而,依然什么也没有发生。

 

随后,温度升到了32华氏度。冰开始融化。

 

温度仅仅上升了1华氏度,似乎与之前的温度上升没有什么不同,但它引发了巨大的变化。突破时刻的出现通常是此前一系列行动的结果,这些行动积聚了引发重大变革所需的潜能。

 

这种模式随处可见。癌细胞增生期间80%的时间里都检测不到,随后在几个月之内便接管了身体控制权。竹子在生长的头五年几乎看不到,因为它在六周内向上猛蹿90英尺之前一直在地下建立四处蔓延的根系。

 

类似地,你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相当长时间是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的,直到某一天,你突破了临界点,跨入新境界。

 

在任何探索的早期和中期,通常都会有一个不如意的低谷区。这是任何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这是人们很难养成持久习惯的核心原因之一。


人们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变,过了一段时间后没有看到任何效果,于是决定放弃。你会想:“我每天跑步,都坚持一个月了,可为什么我的身体没有任何变化?”一旦这种想法占了上风,你会轻而易举地抛弃好习惯。

 

关键问题是,要想实现有意义的改变,新养成的习惯需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突破并无明显变化的平台期——我称之为潜能蓄积期。

 

抱怨自己拼命努力却不能取得成功,就像抱怨冰块从25华氏度加热到31华氏度时没有融化一样。你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它刚刚被蓄积起来。等温度上升到32华氏度时,一切便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当你最终突破潜能蓄积期之际,人们会称之为一夜之间的成功。外部世界只看到最具戏剧性的薄发一瞬间,而无视之前厚积的漫长过程。但是你要知道,正是你很久以前下的那些功夫——当时你似乎看不到任何进展——才使得今天的飞跃成为可能。

 

4.潜能蓄积期

 

我们经常期望进步是线性的。至少,我们希望它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我们做出努力后,结果的显现往往滞后。或许在几个月或几年后,我们才意识到以前工作的真正价值。

 

 

这可能会导致“失望谷地”的出现,也就是人们在投入数周或数月的辛勤工作后,却没有任何看得见的效果,于是会深感沮丧。


然而,功夫并没有白费,它只是蓄积起来了。直到很久以后,以前努力的全部价值才会显露出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颗习惯的种子都来自单一的、微小的决定。但是随着这一决定不断得以重复,一种习惯就会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扎得越来越深,枝叶也日益繁茂。

 

三、如何积累人生的复利?

 

1.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

 

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想要的东西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比如保持更好的身材、建立成功的企业、身心放松、消除烦恼、花更多时间与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等等,而实现这些愿望的最佳方式是设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也是我多年来培养习惯的方式。每个习惯都是有待实现的目标。我设定想要在学校获得的分数、想在健身房举起的重量、在经营活动中赚取的利润指标。我实现了一小部分目标,但大多数都功败垂成。

 

经过一番尝试,我逐渐开始意识到,那些结果与我最初设定的目标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却与我遵循的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体系和目标有什么不同?目标是关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

 

如果你是教练,你的目标可能是让自己带的队伍赢得冠军。你的体系就是你招募球员、管理助理教练和训练的方式。


如果你是企业家,你的目标可能是创建一家营业额上百万美元的企业。你的体系就是测试产品创意、雇用员工和开展营销活动的方式。


如果你是音乐家,你的目标可能是演奏一支新曲子。你的系统就是你练习的频率、你如何分解和处理高难度曲段,以及你从导师那里获得反馈的方法。

 

有趣的问题是:如果你完全忽略了你的目标,只关注你的体系,你还会成功吗?

 

例如,假设你是篮球教练,你忽视了赢得冠军的目标,只关注于你的团队每天如何训练,你还会得到原初的结果吗?

 

我想你会的。任何一项运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争取获得最好的成绩,但是在整场比赛中都死盯着记分牌则荒谬无比。


争取每天都有进步是你走向成功的唯一方法。用三届超级碗冠军选手比尔·沃尔什的话来说就是:“比分是会自理的。”

 

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结果,那就别再紧盯着目标不放,而要把精力集中到你的体系建设上。


这是什么意思?目标完全无用吗?当然不是。目标的意义在于确定大方向,但体系会促进你的进步。假如你为目标绞尽脑汁,却对体系设计关注不足的话,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问题1:赢家和输家心怀相同的目标。

 

目标设定深受胜者王侯心态的影响。我们极为看重最终的赢者,或者说幸存者,并误以为夺取胜利的诀窍就在于雄心勃勃的目标,全然忘记了还有众多制定了同样目标的人最终却失败了。

 

每个奥运选手都想赢得金牌。每个应聘者都想得到那份工作。如果成功和不成功的人心怀相同的目标,那么目标本身就不能成为区分赢家和输家的标准。

 

赢得环法自行车赛的目标并不是推动英国自行车手达到这项运动顶端的根本动力。或许他们之前每年都渴望着在这场比赛中夺冠——就像其他职业自行车队一样。


目标一直存在。只有在他们实施了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改进体系之后,他们才取得了不同寻常的结果。

 

问题2:实现一个目标只是短暂的改变。

 

想象一下,你的居室杂乱不堪,你制定了大扫除的目标。如果你鼓起勇气开始收拾,那么你的居室就会变得干净整洁,至少眼下是这样。

 

但是,如果你保持着当初导致房间脏乱的那种习惯,就像收集鼠一样只往窝里搜罗各种东西,但从来都不扔,你很快就会看到屋里又变得乱七八糟的,不知何时才会心血来潮再来次大扫除。

 

你重蹈覆辙的根本原因是,你从未改变导致这种状况一再发生的体系。你所做的一切只是治标不治本。


实现一个目标只会暂时改变你的生活。这正是改进这个概念违反直觉之处。我们本以为需要改变我们的结果,其实结果并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导致这些结果的体系。假如你只是围绕着结果动脑筋想办法,你只能取得一时的改进。为了取得一劳永逸的成效,你需要解决体系层面上的问题。


修正输入端,输出端就会自行修正。

 

问题3:目标束缚了你的幸福感。

 

任何目标都隐含着这样的假想:“一旦我实现了那个目标,我就会很快乐。”目标优先心态的问题是,你一直在延迟享受快乐,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个里程碑的实现。


我已经记不清掉进这个陷阱多少次了。多年来,我总是告诫自己,来日方长,要把快乐留待未来再享受。我向自己保证,一旦我长了20磅肌肉,或者等我的生意红红火火,登上《纽约时报》专题报道的栏目之后,我就可以放松了。

 

此外,目标会导致“非此即彼”的冲突:你要么实现了预定目标,最终取得了成功,要么你失败了并令人大失所望。


你在精神上把自己禁锢在一种狭隘的幸福观之中,这属于自我误导。你实际走出的人生道路,不太可能与你出发时心目中的旅程完全匹配。


成功之路不止一条,你毫无必要认定只有某个特定场景的出现,才能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

 

系统至上的心态对此提供了解药。当你爱上过程而不是结果时,你不必等待容许自己享受快乐的那一刻的到来。

 

只要你创建的体系在正常运行,你就会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另外,一个体系取得成功的方式有多种,而不仅仅是你最初想象的那一种。

 

问题4:目标与长远改进的大方向不一致。

 

最后,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定式会产生“溜溜球”效应。许多跑步运动员可以连续不断地刻苦训练几个月,但是当他们完成了比赛之后就会偃旗息鼓,停止训练。赛事已然结束,不再激励他们刻苦训练。

 

当你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时,一旦目标实现,推动你努力前行的动力也就失去了依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完成预定目标后又恢复了旧习惯。

 

设定目标的目的是赢得比赛。构建体系的目的是持续参与这项赛事。意在长远的思维方式不会拘泥于具体的目标。


这不是为了取得任何单一的成就,而是一个精益求精、日趋进步的循环过程。归根结底,你对这个过程锲而不舍的坚持决定着你的进步。


2.如何培养习惯?

 

正如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一样,人的言行举止的显著特征也是由无数小习惯聚合而成。习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原子。每个基本单元都对你的整体进步有所贡献。


起初,这些细微的惯常举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很快它们就开始相互依存,为更大的胜利注入了动力,其翻倍扩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最初投入。他们微小但很强大。

 

① 习惯的原理

 

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而变得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始于反复尝试。

 

每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新的情况,你的大脑就要做出决定:对此我该如何回应?

 

你初次遭遇难题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但是在此期间,大脑的神经活动高度活跃。你仔细分析当前形势,并有意识地决定如何行动。

 

你接受了海量的新信息,并试图从中理出头绪。大脑正忙于学习最有效的行动路径。可能在某个不经意间,你就会找到解决方案。

 

在你偶然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后,你便对今后的策略做出调整。你的大脑立即开始梳理得到解决方案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等一下——这种感觉很好,在那之前我是怎么做的?

 

这是人类全部行为背后的反馈回路:尝试、失败、学习,然后进行不同的尝试。经过一番练习,那些无用的动作逐渐消失,而有用的动作得到加强。这就是正在形成的习惯。


正如行为科学家贾森·赫雷哈所写的那样:“简单地说,习惯是解决我们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的可靠方法。”

 

面对类似的情况,你的大脑会遵循它的心理规则:如果是这种情形,就用那种方式应对。习惯是从经验中学到的心理捷径,大脑记忆过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预测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


一心不能二用,因此大脑总是努力确保你集中注意力,关注当下最根本的问题。只要有可能,头脑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任务交给无意识去自动完成。而这正是习惯形成时会发生的情况。


习惯减轻了认知负荷,释放了心智能力,从而让你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② 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

 

a.行为转变的第一定律是让它显而易见

 

像执行意图和习惯叠加这样的策略,是为你的习惯创造鲜明的提示,并为何时何地采取行动设计清晰计划的最实用的方法。

 

环境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无形之手。尽管我们有独特的个性,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某些行为往往会反复出现。


在教堂里,人们倾向于低声说话。在黑暗的街道上,人们的警惕性会比较高,行事谨慎。由此来看,最常见的变化形式并非源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我们被周围的世界所改造。每个习惯都以特定的环境为依托。


1936年,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写了一个等式,它看起来很简单,但意义重大:行为是环境中人的函数,或者B(行为)=f(函数)[P(人), E(环境)]。

 

不久之后,卢因方程式在商业上得到了验证。1952年,经济学家霍金斯·斯特恩描述了一种他称之为暗示冲动购物的现象,即“在购物者第一次看到某种产品并想象出对它的需求时触发”的购物行为。


换句话说,顾客时常会购买一些产品,其原因并非他们真正需要那些产品,而是因为那些产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方式。

 

在人类中,感知是由感觉神经系统引导的。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来感知世界。不过,在人体的1100万个感觉接收器,其中大约有1000万个是专门用于视觉的。

 

鉴于我们更倚重视觉而不是任何其他感觉,视觉提示是我们行为的最大催化剂也就不足为奇了。出于这个理由,你所看到的细微变化会导致你行为上的重大转变。

 

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以用来改造你的环境,凸显你偏好的提示:


如果你想记得每天晚上吃药,把药瓶直接放在浴室靠近水龙头的台面上。


如果你想增加练习吉他的次数,把你的吉他架摆放在客厅的中央。


如果你想记得发更多的感谢便笺,就在书桌上放一沓便笺纸。


如果你想多喝水,每天早上装满几个水瓶,放在房子各处显眼的位置。

 

如果你想让习惯成为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让提示成为你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你的周围布置大量触发物,由此增加你整天思考你习惯的概率。确保你的最佳选择匹配最鲜明的提示。当好习惯的提示一直在你眼前晃,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b.行为转变的第二定律是让它具有吸引力

 

我们的大脑与我们祖先的大脑无异,就像我们至今仍然喜欢高热量食物一样。如果你想提高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那么你需要让它具备吸引力。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多巴胺与快乐有关,但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它在许多神经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其中包括行为动力、学习和记忆、惩罚和逃避以及随意运动。


习惯是多巴胺驱动的反馈回路。每一种极可能形成习惯的行为——吃垃圾食品、玩游戏、刷短视频——都与较高浓度的多巴胺有关。我们最基本的习惯行为,比如吃食物、喝水和社交,也不例外。

 

至于习惯,关键是:不仅发生在你体验快乐的时候,而且在你期待快乐的时候,都会分泌多巴胺。

 

赌徒在下注之前,体内多巴胺的浓度会激增,赌赢了之后反倒不会上升。每当你预测一个机会会有回报时,你体内的多巴胺浓度就会随着这种预期飙升。每当多巴胺浓度上升,你采取行动的动机也会随之增强。

 

激发我们采取行动的原动力来自对奖励的期待之时,而非这种期待得以满足的那一刻。有趣的是,当你获得奖励时,大脑中激活的奖励系统,与你期待奖励时激活的系统是同一个。

 

这就是对一种体验的期待往往比体验本身,更令人感到愉悦的原因之一。例如一个孩子,期待圣诞节早上来临的感觉可能好过真正打开礼物的那一刻。

 

我们需要使我们的习惯变得有吸引力,因为最初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正是我们对有奖励的经历的期待之心。在开始培养难度较大的习惯之前,先做些你喜欢的事情来创造一种激励仪式。


c.行为转变的第三定律是让它简便易行

 

试图找到最佳转变方案的努力,比如试图寻找减肥捷径、强身健体的最优方案,以及开展副业的好点子等,很容易陷入困境。我们一门心思地要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却从来也不付诸行动。对此伏尔泰这样写道:“因追求最佳而丢掉了足够好。”

 

这就是酝酿和行动的区别,酝酿让你感觉自己正在做事。但实际上,你只是在准备做事。你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做计划,如果你想掌握一种习惯,关键是从重复开始,无须力求完美,你只需要不断练习。

 

习惯的形成是一种行为通过重复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过程。你重复活动得越多,你的大脑结构变化得也就越多,从而能更高效地进行那项活动。

 

但是精力是宝贵的,而大脑的设定就是尽一切可能保存精力。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当在两种相似的选项之间做决定时,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需要最小工作量的那一个。

 

在我们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中,最终被选择的行动一定是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价值的那一个。我们被激励着避重就轻,只做容易的事。每个动作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所需能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如果你的目标是每天做100次俯卧撑,那要耗费很多能量!一开始,你正在兴头上,干劲十足,鼓足勇气开始做毫无问题。但是几天之后,如此巨大的付出让你感觉精疲力竭。

 

与此同时,每天做一次俯卧撑则轻而易举,坚持下去也不难。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我们需要这么做:降低与良好行为相关的阻力。阻力小,习惯就容易养成。增加与不良行为相关的阻力。阻力大,习惯就难以养成。


d.行为转变的第四条定律是让它令人愉悦

 

一旦我们体验到做一件事所享有的乐趣,就很可能愿意重复去做这件事。如果我们体验到的是不愉快,就肯定不想继续做。积极的情绪有益于培养习惯,消极情绪则会摧毁它们。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你今天做出的许多选择不会让你立即受益。


假如你在工作中做得很好,你会在几周后拿到薪酬。假如你今天开始锻炼,也许到明年你才会瘦下来。假如你现在存钱,也许几十年后你就有足够的钱退休了。


你生活在科学家称之为延迟回报的环境中,因为你要工作很多年后才能看到预期的回报。

 

由于人类祖先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在即时回报环境中生活了成千上万代之后,我们的大脑进化成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


一般情况下,这种趋势对我们很有帮助。眼下确定的奖励通常比未来可能的奖励更有价值。但是,我们对即时满足的嗜好偶尔也会引起问题。

 

为什么有人明知道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还会这么做?为什么有人明知道大吃大喝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还会这么做?

 

一旦你弄明白大脑给奖励排出优先级别的原理,也就得到了明确无误的答案:坏习惯的奖励是即时的,但后果会延迟。吸烟的风险可能会在十年后才发作,但它缓解了你当下的紧张情绪,满足了你对尼古丁的渴望。


每个习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多种结果。可惜的是,这些结果往往前后不一致。


就不良习惯而言,即时结果通常感觉良好,但最终结果却不好。就好习惯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即时结果令人不愉快,但是最终结果的感觉却很好。

 

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写道:“几乎总是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即时后果有利时,后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反之亦然……习惯的第一个果实越甜,以后的果实就越苦。”

 

换句话说,你要在当下为良好习惯付出代价,你要在将来为坏习惯付出代价。

 

但是,大脑以当下为重的倾向性意味着你不能依赖良好的愿望。当你制订计划,如减肥、写作或学一门外语,你实际上是在为你未来的自己制订计划,我们都希望未来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当决定性的那一刻到来时,即时满足通常会胜出。你不再代替梦想着更健康、更富有或更快乐的未来的你做选择,而是倾向于优先满足希望养尊处优、及时行乐的现在的你。

 

一般来说,你从一项行动中越快享受到乐趣,你就越应该质疑它是否符合你的长远利益。

 

我们对即时满足感的偏好揭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重要事实:因为我们天性如此,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即时享乐的事,回避延迟满足的事。如果你愿意等待回报的到来,你将面临更少的竞争,通常会获得更大的回报。能坚持到取得最后胜利的人终究是少数。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都知道延迟满足是明智的选择。他们想要良好习惯的好处:身体健康、办事高效、心态平和,但在决定性时刻,这些结果很少得到优先考虑。


那么我的建议是,凡是长远地看能带给你回报的事,你可以给它添加一点即时快乐;凡是不能的,你可以添加一点即时痛苦。

 

结尾


一个小小的改变能改变你的人生吗?你不太可能说是的。但是如果你又做了一个呢?又做了另一个呢?接着又做了另一个呢?在某个时刻,你会不得不承认你的人生被一个小小的变化改变了。

 

习惯转变的“圣杯”不是单个1%的改进,而是成千个。它是无数小习惯堆积起来的结果,其中每个小习惯都是构成整个系统的基本单元。

 

一开始,小改进往往微不足道,因为它面对的整个系统体量太大了,无法撼动。正如一枚硬币不会让你变得富有一样,一个积极的变化,比如冥想一分钟或者每天读一页书,不太可能带来明显的不同。

 

然而,随着你继续将微小的变化层层叠加,人生的天平开始偏移。每次改进就像在有利于你的天平的一侧添加一粒沙,使它慢慢地偏向你。假如你能坚持下去,最终你会达到产生重大偏转的临界点。

 

突然间,坚持好习惯变得轻而易举。整个系统开始偏重你,不再与你作对。这就是小习惯的力量。微小的变化,显著的结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