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晓娜
点击 | 蓝
编前语:这是一篇绝对“高能”的文章,万字长文详解“互联网音乐江湖三年恩仇录”。各位看官,好戏开场,欢迎转载!
网易云音乐部分华语歌曲再遭下架。8月9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表示,网易云音乐中包括卫兰、泳儿、容祖儿、张敬轩等一些港台歌手的部分曲目无法使用。8月10日有媒体披露,网易云音乐平台上包括五月天、林宥嘉、陈奕迅、Beyonce等在内的海内外流行音乐歌手的歌曲都遭遇不同程度的下架。
腾讯音乐状告网易云音乐侵权。8月11日,腾讯音乐集团表示,因为网易云音乐存在多次侵权行为,涉及的音乐作品包括由腾讯音乐独家享有的包括吴亦凡付费专辑《6》在内的歌曲,因此暂停与网易云音乐部分内容转授权合作,同时,已经向深圳法院提起诉讼,直至对方盗版问题肃清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8月12日,网易云音乐正式回应部分音乐下架一事,表示有充裕的资金,也一直在积极地采买音乐版权。至于下架音乐的原因也无非就是版权问题,并称“我们正在竭尽全力,与腾讯音乐进行版权转授的洽谈。
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争端继续。8月24日,腾讯音乐称正式提起诉讼的涉案公司包括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网易云音乐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起诉主要涉及200多首畅销歌曲,腾讯音乐希望网易云音乐在PC端、手机客户端以及iPad客户端等平台上停止播放。
业内普遍认为,在腾讯音乐状告网易云音乐的背后,除了后者确实存在侵权的可能外,或许隐藏着腾讯音乐更大的野心。侵权背后,或许还有腾讯音乐感受到了网易云音乐带来市场威胁的原因,故而想通过版权优势打压竞争对手。
腾讯音乐与网易音乐之间的是非恩怨并非自今日始,腾讯就版权问题起诉网易也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11月,QQ音乐就曾状告网易云音乐,称其所播的623首歌曲侵犯腾讯“专用信息网络传播权”。其后,武汉中院做出判决支持腾讯的申诉,认定侵权成立并裁定网易云音乐停止侵权。而网易云音乐则在2015年初起诉QQ音乐中有202首歌曲侵权。随后,腾讯封杀网易云音乐并“祸及”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禁止三款软件在微信中的分享功能。
直到2015年10月份,QQ音乐才与网易云音乐握手言和:QQ音乐向网易云音乐转授150万首歌曲版权,包括QQ音乐独家代理版权的华纳音乐、索尼音乐、杰威尔音乐、福茂音乐及《我是歌手》第三季等相关内容。另外,双方称在转授权、收费模式、数字音乐专辑等商业形态上将展开协作,微信也解除对网易云音乐的屏蔽。网易云音乐通过和腾讯签订转授权协议,从而获得大约150万首歌曲的版权。不过转授权协议之下,网易云音乐也受制于腾讯音乐,一旦腾讯终止与网易云音乐的合作,那么歌曲下架将会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
上述腾讯和网易双方的版权合作事宜,被认为是自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出台《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后,国内音乐平台间达成版权的首例,时评为“开启了音乐产业全新篇章”。
时至今日,腾讯向网易转授的音乐版权到期,又出现同样的场景。而导致双方恩怨重生的原因,则可能与网易云音乐异军突起,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有关。网易云音乐2017年明显加大营销力度,先是在杭州地铁推出“乐评专列”,后又打造“音乐专机”,最近则是推出限量版“乐瓶”,将乐评印到了农夫山泉瓶身上。
网易云音乐的强势营销显然让腾讯音乐寝不安枕,毕竟就目前情况而言,包括腾讯音乐在内的各个在线音乐平台用户粘性普遍不高。而网易云音乐却凭借较好的用户体验快速发展,并通过社交运营积累了一批高端年轻用户粉丝,且新下载用户增长强劲,用户粘性较高。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网易云音乐新下载用户达1905.28万人,同比增长率达109.77%。
网易云音乐后来居上的崛起之势,很可能引发盯着同样用户群体的腾讯音乐“羡慕嫉妒恨”的情绪。网易云音乐成长为腾讯音乐的有力竞争对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版权弱势仍是其最大的软肋,所以腾讯音乐凭借优势,再度动用版权“利器”打击竞争对手也在情理之中。
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之间的此番纠纷再度将“版权之争”这一在线音乐市场“长盛不衰”话题搬出来。而不厌其烦的版权之争背后,是竞争激烈的在线音乐平台巨头之间市场利益的博弈。毕竟对于各大音乐平台而言,无论以何种产品提供音乐服务,无论以哪种方式呈送音乐作品,都必须以拥有音乐作品的版权为基础。
我国互联网在线音乐的“版权之路”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线音乐野蛮生长阶段,特点是大量盗版音乐在互联网横行,这一阶段最大的受益者是百度音乐;第二阶段是粗放经营阶段,约在2003年至2015年7月间,即所谓“最严版权令”出台之前,这期间虽然音乐拥有版权的概念在互联网界尚不清晰,但是眼光长远的在线音乐平台已经在大量采购版权,例如腾讯音乐和海洋音乐等;第三阶段是版权争夺阶段,即2015年7月“最严版权令”出台至今这段时间内,这期间各在线音乐平台江湖地位几经变换,相互之间既有版权竞争,也有版权合作。这期间形成了在线音乐平台获取互联网音乐版权的形式,包括:代理版权、购买转授权以及自制内容版权,并促生了以垄断音乐内容供给为目标的“独家版权”购买方式。
提到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之争的由来,不能不提到国家版权局2015年下发的,被业界称为 “最严版权令”的政策——《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正是这一以打击网络盗版音乐为目标的通知造就了目前在线音乐平台的江湖格局。
上述通知要求,2015年7月31日之前,互联网音乐平台无版权音乐作品全部下线。随后,相关部门启动了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监管处理及惩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升高,对盗版者形成有力的管制。据当时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共下线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220万余首。“最严版权令”让国内在线音乐行业走向了正版化的轨道。在其生效一年以后,即到了2016年7月份,国内在线音乐市场已初步建立起音乐正版环境。“最严版权令”的发布也是第一次让互联网音乐用户意识到:网络音乐也是有版权的。
此后,各大在线音乐平台的竞争焦点也转向对音乐版权的购买。在线音乐平台进入到“版权竞争”时代,竞争的核心变成平台是否具备采购音乐内容版权的能力,是否能利用自己采购的音乐版权建立独特的营销模式,随后,各大音乐平台逐渐开始利用“独家版权”各自“割据一方”。拼资本、拼流量、拼模式也逐渐成为在线音乐平台竞争的主旋律。
但是,深入的市场竞争考验的是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割据”的局面不利于音乐平台自身的市场竞争,尤其是版权匮乏的平台将寸步难行。所以除了竞争之外,“最严版权令”也意外的促进了在线音乐平台之间网络音乐的版权竞合。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下,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合作进程逐步展开,各方开始积极接洽,寻求互补。这也是促成此前曾对簿公堂的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于2015年10月达成版权战略合作,QQ音乐向网易云音乐转授音乐版权150万首的背景。当时,双方的合作被认为是:具有推动更多的在线音乐平台之间数字音乐版权合作的“破冰”价值。并成为对其他在线音乐平台的合作示范,即在自身围绕着音乐内容建立闭合商业模式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拥有版权的平台合作,这样在拥有了合作伙伴的同时,还能以低成本建立自己的产品生态系统。
对于在线音乐平台而言,数字音乐版权竞争大约是从2012年到2013年之间开始的,短短数年,数字音乐版权的价格已经从几万飙升到几百万。目前来看,腾讯是当时这场版权战争的最大赢家,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中,华纳和索尼都把独家版权大力给了腾讯;阿里和腾讯分享了环球唱片的版权,同时阿里也拥有滚石、华研等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代理(2017年百度音乐也与滚石达成深度合作协议)。
2013年,国内主流音乐平台包括QQ音乐、百度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虾米音乐及天天动听等。网易云音乐2013年刚刚上线发布,在此时的在线音乐江湖上,尚名不见经传。
2013年,阿里集团先后两次出手,在1月份和12月份分别收购了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在线音乐市场上的“阿里系”初具雏形。同样是在2013年,海洋音乐收购酷我音乐,随后在2014年合并酷狗音乐,在线音乐市场上的“海洋系”由此诞生。
2014年,海洋音乐与腾讯已经在极具前瞻性地展开版权收购。海洋音乐排他性地从9家国际和国内唱片公司获得了音乐内容授权;腾讯与华纳音乐、索尼音乐以及20余家国内唱片公司也达成数字音乐版权协议。
2015年是我国在线音乐市场上的多事之秋,也是音乐版权市场竞争的分界线。
2015年上半年,阿里音乐开始大量采购数字音乐版权,并成功占有滚石、相信、华研等几大华语唱片公司独家版权。
2015年6月,音乐公司太合麦田与海蝶音乐、大石音乐版权正式宣布共同组建太合音乐集团。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要求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传播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并责令各个网络音乐服务商在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曾经风光无两的百度音乐,在“最严版权令”的打击下已经几无立足之地,2015年12月份,百度宣布旗下百度音乐业务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
同样在2015年,网易云音乐市场占有率悄然上升,由于错过音乐版权的购买,网易云音乐于10月份与QQ音乐达成合作,QQ音乐向网易云音乐转授音乐版权150万首。
“最严版权令”影响之下,2015年的在线音乐市场在经历过一轮大洗牌,并形成了以海洋系、腾讯系、阿里系为主的三大主流互联网音乐平台版权格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的在线音乐市场上,QQ音乐市场渗透率为40.0%,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分别为32.4%和23.3%,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则分别为7.1%和2.0%。而这一年中国音乐服务app排行榜从上到下依次为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天天动听、多米音乐、百度音乐和虾米音乐。
2016年,上述的在线音乐市场格局再度发生变化。2016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天天动听、虾米音乐将共同组建成阿里音乐集团;4月,阿里音乐集团将天天动听正式更名为“阿里星球”,随后阿里音乐并入阿里大文娱板块。2016年7月,中国音乐集团(CMC,即原海洋音乐集团)和腾讯集团共同宣布,双方的数字音乐业务进行合并。太合音乐也在整合百度音乐、合音量、海蝶唱片、太合麦田等优势资源之后,成为2016年数字音乐平台的又一匹黑马。
2016年4月份,网易云音乐由网易杭州研究院下属的音乐产品中心(二级部门),升级为网易音乐事业部(一级部门),而在QQ音乐与海洋音乐合并后,网易云音乐已经显露成为在线音乐第三极的野心。
2017年1月腾讯正式宣布,腾讯QQ音乐业务和中国音乐集团合并为新的音乐集团,并正式更名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中国在线音乐的格局俨然已经形成了三强争霸的局面:新腾讯音乐、阿里音乐、太合音乐三足鼎立。
然而,在线音乐平台“三强”之外很快就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号称“小而美”的网易云音乐。与其他在线音乐平台不同,版权弱势的网易云音乐主打情怀营销,产品更为重视用户体验。2017年上半年,网易云音乐在市场营销上也可谓是风头出尽,并完成7.5亿元的A轮融资。随着网易的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2017年在线音乐平台江湖也再度变化,形成BAT+网易的“3+1”巨头格局,而网易云音乐的后来居上应该也是腾讯音乐此次向网易音乐发难的原因。
实际上,目前国内在线音乐集团的格局,很大程度上也是各家平台所拥有的音乐版权情况决定的。多家在线音乐平台陆续以高价与唱片公司达成合作也已经证明了版权的重要性,版权业已成为当前在线音乐平台竞争的重要砝码。自2015年的最严版权令颁布开始,直至今年,在线音乐平台对版权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歇。仅2017年以来,就有网易云音乐宣布获得日本最大集团爱贝克斯的独家音乐版权在前(2月27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环球音乐集团签订中国大陆地区数字版权分销战略性合作协议在后(5月16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索尼音乐也成功续签了在中国大陆地区数字版权分销战略性合作协议(9月29日)。
目前,在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太合音乐集团、阿里音乐集团和网易云音乐这四大在线音乐平台的版权竞争中,腾讯系暂时领跑。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已经获得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索尼、华纳音乐、环球音乐的版权,此外还有杰威尔、英皇娱乐、韩国YG娱乐等多家公司的版权资源。官方披露数据显示,腾讯音乐娱乐目前拥有超过1700万首的正版曲库和6亿月活跃用户,并拥有超过1500万付费用户。据《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报告》显示,在目前国内在线音乐平台音乐版权领域,集合了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3家资源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覆盖90%以上音乐版权。
百度音乐加入太合音乐集团后在版权方面奋起直追,背靠太合音乐集团旗下多家华语音乐厂牌,并与全球最大的流行音乐曲库The Orchard等公司合作。在2017年拿下与滚石的合作之后,百度音乐声称已经拥有超过4亿用户和超过2200万首正版曲库,已经能够满足中国不同圈层用户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听歌需求。
阿里音乐集团拥有如华研国际、香港寰亚、德国BMG、相信音乐等公司的独家音乐版权以及一些非独家授权的公司之后,又将贝塔斯音乐集团、滚石唱片、韩国SM等公司的音乐版权揽入怀中,正版曲库超过800万首。
网易云音乐也在积极采买音乐版权,尤其是在完成A轮7.5亿元融资获得充裕资金后,除从QQ音乐获得的150万首转授权,及获得日本爱贝克斯集团的独家音乐版之外,与上海文广集团和芒果文创也有音乐版权上的合作,目前正版曲库数量也已经上升到500万首。
随着各大在线音乐巨头的对用户的争夺,版权的争夺也进一步白热化。而在激烈的版权争夺战中,唱片公司调整授权平台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例如,2015年阿里音乐曾斥巨资获得滚石的独家音乐授权,但2017年3月,百度音乐与滚石签订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让阿里音乐失去了滚石的独家版权。还有太合音乐与京文唱片的版权纷争:2017年6月20日,太合音乐集团才宣布收购北京亚神音乐,并与台湾亚神音乐展开深度合作,而仅仅两天之后的 6月22日,京文唱片公众号发声称,太合音乐集团和亚神音乐不是京文唱片股东。京文唱片称,20多年来积累的优质版权均为京文唱片独家拥有,截止声明发布之日,京文与太合音乐、亚神音乐没有签署过音乐版权转让协议或许可协议。随后太合集团则声称,此前在做收购尽职调查时,了解到相关无形资产的转让协议及诉讼判决书。显然,太合音乐碰到了收购过程中最不想见到的坑,双方版权使用权利归属不清导致如今的争议。
在线音乐平台巨头都纷纷参与到版权争夺战中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音乐版权价格被逐步抬高。几年前,一家唱片公司的所有音乐版权价格可能也只有数万元,但现在这个价格已经飙升到几百万元,而且就目前趋势来看,其价格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如前段时间知名电音厂牌Spinnin Records 7000首版权曲库估值1亿美元。目前,在腾讯音乐集团、太合音乐、阿里音乐及网易音乐这四大在线音乐平台中,就版权数量及质量而论,腾讯音乐版权拥有量雄踞第一,而这则是源于腾讯音乐财力雄厚的背景。例如,腾讯音乐2017年3月份已经获得环球音乐的词曲独家代理权,5月份又与环球签订版权分销战略合作协议,而此次够得的是母带,其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单就财力而论,在线音乐平台巨头中,腾讯音乐、阿里音乐当然最是资本实力最为雄厚,与百度音乐合并的太合音乐在这方面无法与两者匹敌,4月份刚获得7.5亿元融资,估值已达80亿美元的网易云音乐也暂时难以应对。阿里音乐已经尽力融入阿里集团大文娱板块,希望倚靠自身完善的闭环生态体系赢得用户和市场占有率。可能是深知自身版权弱势,所以太合音乐、网易云音乐也都在尽力避免与腾讯音乐的正面竞争,要么在细分市场应用场景努力耕耘,要么在用户体验和情怀营销上做足功夫。例如,目前嘻哈音乐已经成为一门年营收超50亿美元的生意,太合音乐正与嘻哈融合体合作,并准备拓展这一细分市场。这源于面对版权演出市场方面的挑战,太合音乐已经意识到要与擅长2B的腾讯音乐展开错位竞争,需要发挥其在2C方面的优势。而通过T榜等音乐孵化器不断发现音乐新人,拥有原创版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扶持原创音乐也不是太合音乐的专利,实际上各大在线音乐平台都在朝这个方向探索。有业内人士认为,平台们都深知版权资源的核心价值,通过扶持原创音乐增强版权自产能力。差异化则在于,腾讯音乐基于多元音乐产品(听、看、唱、玩)及所拥有版权资源的优势,大胆尝试音乐的商业化变现。阿里音乐归属阿里大文娱,通过业务协同来实现音乐的价值(音乐+电商、音乐+演出)。网易云音乐围绕音乐社交,通过增加在版权资源层面的投入强化产业链的布局。太合音乐集团依托产业链优势,赋能百度音乐产品的多元化。所以未来的原创音乐版权方面,厮杀仍然激烈。
互联网为数字音乐带来发展机遇,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音乐产业发展报告》相关数据,2016年中国音乐产业市场总规模达2851.5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4.73%。其中数字音乐产业达481.2亿元,成为继卡拉OK市场、音乐教育培训产业之后的第三大市场。截至2016年底,全球共有1.12亿付费音乐流媒体订阅用户,推动流媒体收入激增 60.4%,数字音乐收入首次占到50%。与其他内容产品“一次性消费”的特性不同,好的音乐内容具有可以“频繁消费”的特点。例如,一部收费电影用户看过一遍可能就不在看了,但是一首歌可以听很多遍。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版权可能更具有争夺的价值性,一旦拥有了好的音乐内容的版权,就可以吸引大量用户反复使用,这样的场景在商业化方面就更具想象力。这也是各家在线音乐平台愿意耗费大量资本进行音乐版权争夺战的原因,毕竟占领了用户时间就等于占领了未来的消费市场。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虽然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已经花费不菲巨资将数字音乐版权瓜分殆尽,但是目前各家数字音乐平台的盈利情况却并不乐观。出于对用户和市场的争夺,各大在线音乐平台一方面要花费大量费用购买音乐版权,甚至拥有独家版权;另一方面相互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又不敢贸然采取强制性的收费措施,主要是担心在目前用户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收费会导致用户迁移至其他音乐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争夺用户只能依靠版权壁垒和用户体验。这一次腾讯音乐诉网易音乐,也可以看做是在线音乐平台版权壁垒与用户体验之争:腾讯音乐依靠版权优势胜出,提供独家音乐内容获取用户;网易云音乐依靠优秀的产品,从产品体验的角度来满足用户更多的音乐需求以留存客。但不管是腾讯音乐的版权壁垒还是网易云音乐的用户体验,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之下虽然各具优势,却也只能做到吸引和留存客户,都不能成为向用户收费和实现盈利的手段。
实际上,国内音乐版权的争夺战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了整个音乐市场良性发展。各大在线音乐平台争夺音乐版权的目的在于构建内容壁垒,吸引并留存用户,为收费服务铺路。但凡事过犹不及,过于看重版权壁垒直接导致版权购买费用越来越高,这极大的抬高了数字音乐版权的收购成本,长比以往各大在线音乐平台都将难以承受,即便是财大气粗的腾讯音乐又能坚持多久?另外音乐版权的独家授权都是期限的,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家平台的某项音乐版权到期之时很可能会被另一平台买走,对于使用该平台的用户而言,原来可以听到的歌曲没有了,也影响到用户体验。如此这般,数字音乐版权在各大在线音乐平台间不断迁移,也带来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流转,平台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加码版权争夺战,这样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是音乐版权价格一涨再涨,音乐平台方经营成本倍增却难以盈利,用户为了喜欢的音乐只能被迫在不同平台之间选择变化,无奈之余更加提不起付费的兴趣。数字音乐版权争夺战的最后结果除了相关版权方受益之外,其他各方都会深受其害,音乐平台不能盈利,用户不能获得好的产品体验,而且各家平台陷入存量音乐版权争夺怪圈后整个音乐市场失去了鼓励创新的环境,好的音乐作品也越来越难以产生。
目前的音乐版权争夺已经引发了种种问题,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商业盈利难等困境已经成为各大在线音乐平台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一味陷入版权之战并非解决问题的良策。而版权壁垒若既不能为音乐平台带来盈利,也不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更不能为新的音乐作品产生创造良好环境,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已经大为削减。
就以此次腾讯音乐诉网易云音乐侵权案为例,从实际情况来看,腾讯音乐的诉讼理由可能是足够的,网易云音乐也确实可能存在侵权的问题,播放了没有从腾讯音乐购买版权的作品。但是从整个在线音乐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案例无论哪一方输赢都是没有意义的。若腾讯诉网易侵权成立,属于腾讯拥有版权的产品从网易云音乐下架,那么用户就算喜欢网易云音乐的产品可能也不得不为了内容离开,这对于网易云音乐自然是损失。但是对于腾讯音乐也为此就有益处,就算是赢得一场诉讼,也不一定就能获得更多用户,只能让音乐版权之战愈演愈烈。因为目前在线音乐用户已经差不多被瓜分殆尽,那些喜爱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很多可能同时也是腾讯音乐的用户,腾讯音乐并不能增加新的用户。而版权之战愈发激烈除了让腾讯音乐维护版权壁垒的成本越来越高之外,并不能直接给腾讯音乐带来更多收益。或许腾讯勉力维护版权一家独大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向其他平台转授权的方式,可是从目前趋势来看,音乐版权内容的拥有方未必会坐看腾讯音乐获取这种“中介好处费”,现有版权到期之日可能会有更为苛刻的条件等待腾讯,包括版权价格的提升,转授权的地域限制,拥有版权的期限限制等等。
我们并不是漠视版权或者支持盗版,只是探讨在线音乐平台是否到了应该认真面对并深入思考,陷入版权之争这一怪圈有何利弊的时候了。而网易云音乐这一并无版权优势的在线音乐江湖“后起之秀”,不但能在BAT三大平台虎视眈眈之下争到一席之位,还获得用户的普遍好评,不知能够给予各大平台一些启示:在线音乐平台是以为用户提供音乐服务为核心的,自然应该以用户体验而不是以追逐版权、树立壁垒为最终追求目标,而作为丁磊的“心头好”,网易云音乐无疑是更重视用户体验才能获得成功。
新元智库认为:在目前盈利艰难的情况下,在线音乐市场各大平台与其无限制烧钱购买版权,还不如暂时搁置争议,从版权竞争走向资源竞合。然后把精力和财力放在如何提高产品服务层次,如何为喜爱音乐的受众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上,能让用户愿意为产品体验付费,也能让自身有所收益,才是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仅仅停留在数字音乐“版权购买”的层次,为争夺用户动辄诉诸公堂,陷入无止无休、你争我夺且各家都不能受益的版权竞争怪圈。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由腾讯集团旗下QQ音乐与中国音乐集团(ChinaMusic Corporation,简称“CMC”)合并而来,为目前在线音乐市场上音乐版权集大成者。官方披露数据显示,合并后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目前拥有超过1700万正版曲库和6亿月活跃用户,并拥有超过1500万付费用户。据《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报告》显示,在目前国内在线音乐平台音乐版权领域,集合了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3家资源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覆盖90%以上音乐版权。
QQ音乐2005年上线,旗下主要产品包括QQ音乐及全民K歌,凭借腾讯集团的支持一直以来都处于在线音乐市场的龙头地位。海洋音乐集团是由新浪前副总裁、新浪音乐负责人谢国民于2005年创办的一家音乐版权公司。腾讯QQ音乐与海洋音乐的共同点是双方都早已极具前瞻性的开展了音乐版权的收购,这为后来双方的合并提供了内容基础。早在2014年,海洋音乐就排他性地从9家国际和国内唱片公司获得了音乐内容授权;腾讯则与华纳音乐、索尼音乐以及20余家国内唱片公司达成版权合作协议。
海洋音乐在互联网音乐盗版猖獗,唱片公司最为困难的时期,以低价签下了多家长期独家音乐版权代理,并拥有了足够大的音乐市场版权占有率。与腾讯音乐合并之前,海洋音乐已经与近百家唱片公司达成版权合作并囤积大量音乐版权,长期签约音乐及版权代理公司有40多家,其中独家版权多达20余家,拥有正版歌曲数量近2000万首。而同时期,在版权上大量投资的QQ音乐,正版曲库也仅为1500万首。EMI(百代唱片),UNIVERSAL(环球唱片),SONY/ATV(索尼唱片)以及WARNE/CHAPPELL(华纳唱片)均与海洋集团保持着独家词曲版权合作关系;海蝶音乐、天浩盛世、可登音乐、种子音乐、美妙、大国文化、太合麦田、鸟人唱片、炫音音乐、EQ唱片、亚神文化、孔雀廊等几十家唱片公司也与海洋集团达成独家版权合作。除此之外,海洋集团与音著协、中唱总公司也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其中,EMl唱片、海蝶唱片、索尼出版、BMG出版等大头唱片公司,占市场份额超过15%。2016年年初,海洋音乐还与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唱片公司之一,JYP娱乐,签署了独家音乐版权合作协议,JYP娱乐旗下拥有J.Y.Park、Wonder Girls、2PM、赵权、miss A、15&、GOT7、DAY6、白娥娟、TWICE等艺人。
海洋音乐成为在线音乐巨头要从其收购酷狗和酷我音乐开始,在谢国民说服酷我音乐并入海洋音乐,并开始和酷狗音乐商讨换股合并事宜的同时,海洋音乐还收编了其他几家音乐版权代理商。2014年4月海洋音乐与酷狗音乐完成换股合并后,即与酷狗、酷我及国内最大的电视音乐服务服务商彩虹音乐,老牌版权代理公司源泉音乐公司,共同组成海洋音乐集团(又称中国音乐集团)。此后,海洋音乐开始在中国音乐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足以与腾讯和阿里展开竞争。但是这样的“三足鼎立”背后,海洋音乐却面临一些困境。其中之一就是版权问题,2014年海洋音乐已经长期独家签约的音乐及版权代理公司有40多家,其中,海洋音乐与腾讯旗下QQ音乐达成了数量高达100万首音乐的版权互换协议,到了2016年海洋音乐面临着与QQ音乐版权互换协议到期。另外,最初从太合音乐拿下的版权也存在即将到期的问题,所以在赴美上市未果之后,海洋音乐最终选择了与QQ音乐合并。
2016年7月15日,中国音乐集团和腾讯集团共同宣布,已达成共识对数字音乐业务进行合并,双方将利用免费模式推动行业正版化发展,通过增值服务收费促进版权合作方和音乐人取得共赢。本次交易中,腾讯把旗下的QQ音乐业务与CMC进行合并,通过资产置换股权成为新的音乐集团之大股东。由此,酷狗音乐、酷我音乐、QQ音乐三家在线音乐平台也正式合为一家,腾讯音乐集团浮出水面。这一举动打破了在线音乐市场的既有的版权格局,对整个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在三大平台合作之前,音乐版权基本上都是一家平台签独家,其他平台获得第一家的转授权,例如QQ音乐签订独家版权,可以分销给酷狗和酷我。而在三方合并之后,一个独家版权可以三个平台分摊版权费用,减少了重复购买版权的交易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差异化运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海洋音乐与QQ音乐最终得以合并,一方面是源于此前腾讯就已经拥有海洋集团16%的股权,而此次合并腾讯再次收购海洋约44%的股权,腾讯在海洋集团的占股已达60%。整合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之后,腾讯的音乐业务整体估值为60亿美元,并且会单独为合并之后的公司谋求IPO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双方都拥有数量庞大的音乐版权。腾讯方面拥有包括华纳、索尼、YG、LOEN、CUBE、JVR、福茂、英皇、华谊等海内外30多家优秀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海洋音乐拥有的海蝶音乐、天浩盛世、可登音乐、种子音乐、美妙、大国文化、太合麦田、鸟人唱片、炫音音乐、EQ唱片、亚神文化、孔雀廊等几十家唱片公司也将与其形成补充。从版权方面来说,双方合并当时海洋音乐和腾讯合计控制中国42%音乐词曲版权授权和53.1%的音乐录制版权授权,合并后腾讯数字音乐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版权拥有者。
双方合并时,QQ音乐旗下主要产品包括QQ音乐及全民K歌,主要业务包含数字音乐播放器、移动在线K歌、版权转授权及广告等。海洋音乐旗下则拥有酷狗、酷我、海洋、彩虹、源泉等公司,主要业务包含数字音乐播放器、音乐直播秀场、版权转授权、广告、游戏联运及其他音乐衍生业务。海洋音乐曾表示,双方合并之后,无论是对用户还是音乐市场都是好消息,各家结束了版权争夺大战,终于可以静心下来来踏踏实实扶持一些优秀的音乐人,不断推出一些优质音乐。对于已经触底的音乐行业也可能是一个扭转向光明的好契机。在版权库打通后,“QQ音乐+酷狗+酷我”将拥有数千万首的正版曲目库,丰富的在线音乐平台版权库对于烦厌了不断跳转平台找资源的用户来说是个利好。而市场格局的收拢和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利好于粉丝经济的发展。
2017年1月24日,腾讯方面正式宣布,腾讯公司QQ音乐业务和中国音乐集团合并为新的音乐集团,并正式更名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成立酷狗音乐业务线、QQ音乐业务线、酷我音乐业务线、音乐财经部、版权管理部和法务管理部六条业务线,分别负责各个音乐产品业务的研发运营工作和集团相关事务管理工作。
正式成立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迅速于2017年5月16日与环球音乐达成独家合作,正版曲库扩充至1700万首,在目前主流的音乐平台中,市场占有率最高。据《2017年6月移动APP TOP1000排名榜单》,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继续占领数字音乐市场前三名。同时,腾讯音乐在强势版权支持下,接连打造出爆款数字专辑。例如,2017年上半年鹿晗《Xplore》销量超过350万,吴亦凡《6》销量超过260万。2017年9月29日,索尼音乐与腾讯音乐宣布双方成功续签了中国大陆地区数据版权分销战略性合作协议,腾讯音乐得以继续保持了既往的版权优势。
太和音乐集团
说起太合音乐不能不提到曾经的在线音乐巨头,百度音乐。2001年推出MP3搜索功能的百度音乐,在发展初期对数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然而,作为曾拥有超过10年历史的互联网在线音乐品牌,百度音乐却没有版权储备,在2015年7月最严版权令生效当月被迫下架了150万首歌曲,曲库几乎被清空。此后,百度音乐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最终通过百度航母计划分拆出百度体系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版权是百度音乐由胜而衰过程中始终不能回避的问题,整个音乐产业曾因漠视版权的百度MP3业务而遭受沉重打击,而最终版权匮乏的惩罚也让百度音乐业务几乎走入绝境,也算是因果循环。
百度音乐风头正劲之时并未真正建立自己的曲库,而是以提供链接的方式提供音乐服务,来源不明的链接在被举报时删除即可。这种方式能规避平台方的版权责任,所以也被称为避风港原则,一度曾被在线音乐平台视为躲避版权监管的法宝。虽然百度也曾尝试过正版化,早2011年就曾宣布将于该年6月底全部删除其提供搜索的盗版音乐链接,但事实上该行动最后无果而终,对盗版的依赖已经深入百度音乐的骨髓,无法剔除。
随着音乐版权监管日趋严格,百度音乐的运营方式也走到了尽头:增加对音乐版权的持续投入短期内无法产生回报,投入大于盈利,百度音乐难以承担;而且百度原有的盗版模式积重难返,已经难以获得唱片公司的信任,也不愿与百度音乐合作;再加之移动端产品发力迟缓等因素,百度音乐陷入发展困境。于是,2015年12月,百度通过航母计划将音乐业务剥离,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合并后太合音乐占有主导地位。
太合音乐集团成立于2015年6月,由音乐公司太合麦田与海蝶音乐、大石音乐版权共同组成。拥有音乐版权的太合音乐将版权匮乏,但是用户超过4亿的百度音乐收入旗下,主要是为借助其内容优势大力布局在线音乐市场,并延伸到整个音乐产业链。自成立之日起,太合音乐便掌握了大量上游优质华语音乐内容资源,也因此被诸多媒体及行业分析师称为“隐形独角兽”。2015年起,太合动作频频:整合百度旗下音乐相关资产,独家牵手全球最大的流行音乐曲库The Orchard,战略投资国内领先的粉丝服务平台Owhat,大手笔入股校园音乐平台不要音乐,全资收购北京亚神音乐,亚神音乐与太麦、海蝶、大石、合音量共同组成太合音乐旗下5大厂牌。太合音乐在整合百度音乐、合音量、海蝶唱片、太合麦田等优势资源之后,虽然从版权体量上并不是最突出的,但通过合音量的T榜——原创音乐现金榜,却整合了国内许多优秀原创音乐人的资源,为未来的版权曲库提前布了一个局,这也使太合音乐成为了2016年国内数字音乐平台的一匹黑马。
百度音乐与太合音乐合并后,百度音乐曲库规模已经达到1300万首。其中,太合集团自有的版权内容包括自有制作和代理的曲库超过了1000万首,另外还与腾讯音乐等进行了版权合作。2017年3月,百度音乐与滚石国际音乐宣布,双方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拓展包含版权在内的音乐领域深度合作。这是百度音乐加入太合音乐集团、全新升级战略之后的又一重磅项目,也让百度音乐重新回归“华语流行音乐市场版权第一阵营”。加入太合音乐集团之后,百度音乐已拥有太合麦田、海蝶音乐、大石版权三大华语顶级音乐厂牌,以及全球最大的流行音乐曲库The Orchard的海量正版音乐,而与滚石达成合作协议后据百度音乐方面透露其已经拥有2200正版曲库。目前,百度音乐积累的华语曲库,已经能够满足国内不同圈层用户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音乐需求。
在线音乐平台发展的根本,音乐版权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合并后的百度音乐重心转移到怎样重新获得用户,以及怎样利用太合音乐的生态资源获得商业利益。不过毕竟太合音乐在2016年将近缺席一年,目前在线音乐风云已经再度变换:在线音乐三巨头之一的海洋音乐集团被腾讯收入囊中,成为在线音乐的绝对巨头;阿里音乐推出了阿里星球,仍是不可小视的角色;网易云音乐号称用户规模达到3亿,已经成为成为举足轻重的玩家。版权方面优势实际上仍不敌新腾讯音乐,用户体验方面又有网易云音乐后来居上,整合完毕重出江湖的百度音乐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阿里音乐集团
阿里音乐是由阿里集团在2013年的1月和12月份,先后收购的两款音乐服务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组合而来。音乐网站虾米网成立于2006年,其五位创始人中四人皆来自阿里集团。2013年1月,阿里集团收购虾米网,并宣布调整业务架构和组织,其成立的25个事业部中,包括音乐事业部。音乐播放器天天动听成立于2007年,到2013年6月份用户量已经突破2亿。2012年10月,天天动听接受阿里投资,最终于2013年底正式并入阿里,音乐版权压力也是原因之一。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全面整合包括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在内的所有音乐业务,并成立阿里音乐集团。当时官方曾经表示虾米音乐将继续走专业音乐人路线,天天动听主打大众用户。2016年4月,阿里音乐集团将天天动听更名为“阿里星球”,随后于定位为粉丝娱乐交互平台推出。2016年6月,阿里集团宣布成立“阿里巴巴大文娱板块”,阿里音乐成为大文娱板块的核心业务之一。2016年年底,阿里星球将全面停止APP内的音乐服务,今后阿里星球将成为阿里音乐旗下粉丝明星娱乐交互平台。
阿里音乐虽然通过收购占据了在线音乐平台的起跑优势,但其后在音乐版权领域建树并不大。在2013年开始的音乐产业版权争夺战,以及之后合并与合作浪潮中,阿里音乐没有跟上节奏。2015年阿里才开始积极购入音乐版权,组建阿里音乐也是为了更好的整合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各自的资源,尤其是在版权问题上。阿里一方面是以天天动听为基础,通过采购唱片公司明星歌手的版权向大众免费输出音乐服务;另一方面则以虾米音乐人为前身的阿里音乐人会大力挖掘孵化一些网络歌手,构建自主的音乐版权。2015年前四个月内,阿里先后与滚石音乐、相信音乐、华研国际、拥有250万曲库的德国BMG以及香港寰亚唱片达成版权合作协议。其时,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曾罕见地高调对外宣布,其上述多家知名唱片公司的独家音乐版权,包含五月天、S.H.E、林宥嘉、丁当、信等时下台湾乐坛中坚力量,及周华健、张信哲、莫文蔚、张震岳、李宗盛、梁静茹、任贤齐、刘若英等华语乐坛男神女神的所有经典歌曲版权,将归阿里音乐旗下独有。
不过,阿里音乐虽然占有滚石、相信、华研等几大华语唱片公司独家版权,在2015年后掀起的版权合作浪潮中却鲜有动作,没有与其他平台合作,也没有得到其他平台的版权共享。最严版权令发布后,阿里音乐也一度面临大量歌曲下架的尴尬,2015年11月阿里音乐迫于版权政策还是下架了百万无版权歌曲。而且,随着百度音乐与滚石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3月以后阿里音乐也同时失去了滚石的独家版权。相比之下,阿里音乐在版权方面优势本不及腾讯音乐,且天天动听改为阿里星球也另其失去了前期累积的用户优势,现在又面临与老牌互联网音乐巨头百度音乐回归和“小而美”的网易云音乐竞争。阿里音乐虽期待未来凭借阿里大文娱板块的生态优势保持其在线音乐上的竞争优势,但是实际上面临的竞争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版权方面的弱势仍需弥补。
网易云音乐
网易云音乐是2013年4月推出的,最早由网易杭州研究院孵化,2016年4月,网易云音乐由网易杭州研究院下属的音乐产品中心(二级部门),升级为网易音乐事业部(一级部门)。网易云音乐官方称其目前已经发展到3亿用户的规模,号称“业内的第一速度”,正版高品质曲库也已经达500万首。
在网易云音乐进场的时候,整个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就已经接近瓜分完毕,值得采购的音乐版权基本上都已经各有所属,这导致网易云音乐一直以来在音乐版权上始终处于弱势。网易云音乐只能被迫从别的音乐平台购买分销的版权,这也是网易云音乐经常成为音乐版权侵权的被告房,并于2015年与QQ音乐达成合作的原因。也可能是版权的弱势促使网易云音乐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发力,以争取在音乐市场的立足之地。随着后期的努力,网易云音乐产品的独特性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尤其在市场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极具优势。网易云音乐强调音乐与社交的结合,用户的听歌习惯、用户体验等方面精准的数据,以及平台上进驻的独立音乐人等让网易云音乐具有较高用户黏性。
与其他在线音乐平台相比,网易云音乐在情怀营销上堪称大手笔的投入也是网易云音乐能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挤占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与购买版权相比,网易云音乐在市场营销出尽风头,仅2017年上半年就动辄地铁刷屏,甚至是包专机营销。而且为了扩大用户基础,网易云音乐开放大量的免费的高音质歌曲来拉新和留存老客户。网易云音乐对用户产品体验的重视和情怀式营销取得了较好的用户增长效果,但是这种“烧钱”的发展模式让网易在完善音乐版权上资金稍显不足,被用户质疑为“有钱做营销没钱买版权”
实际上,处于版权弱势的竞争局面的网易云音乐,并未停止版权购买的步伐。除自2015年10月与QQ音乐达成版权合作以外,2017年2月,网易云音乐还与日本最大娱乐集团爱贝克斯达成独家音乐版权战略合作。2017年4月,网易云音乐完成A轮金额为7.5亿元融资,芒果文创、上海文广集团(SMG)等融资方和投资方也与网易云音乐有版权上的合作。例如,2016年SMG和网易云音乐首次合作《天籁之战》节目,2017年芒果文创也与网易云音乐在音乐综艺《2017快乐男声》等节目上展开了相关合作。新近的融资数字,网易云音乐音乐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又一个巨头割据的市场。不过相对于在线音乐市场整合完毕的BAT三大巨头而言,网易云音乐的版权弱势仍是相当明显的,此次腾讯音乐对簿公堂之后,若不能很好的解决版权合作问题,很可能会对网易云音乐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毕竟网易云音乐的产品体验再好,如果没有歌曲也是不能吸引和留存客户的。
想要了解更多,就来关注“麻辣娱投”微信公众号吧!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
2021-08-11 麻辣娱投获得了华钜一站式的关注
2020-11-21 麻辣娱投发布了 《风犬少年口碑爆了,B站进军影视这步棋,将走向何方?》的文章
2020-11-04 麻辣娱投发布了 《迷雾剧场火了,爱奇艺能撬动这块大蛋糕吗?》的文章
2020-10-22 麻辣娱投发布了 《阅文IP+新丽制作+腾讯平台,三驾马车能否给影视行业注入强心剂?》的文章
2020-09-08 麻辣娱投发布了 《从传统文学diss到市值800亿,网文江湖激荡20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