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五年如一日,腾讯为什么坚持这场“科技+文化”盛宴?

5650
猎云网 2020-11-29 11:01 抢发第一评

猎云网北京】11月29日报道(文/林京)

如果苏轼有手机,他想念弟弟苏辙时,就可以直接发消息,还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诗句出现吗?

如果杜甫有手机,起码1/4的诗不会被创作出来,比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11月26日,在以“流动的边界”为主题的腾云峰会上,10余位来自文化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大咖”在腾讯北京总部,谈及科技将如何重构新连接时,抛出了这样有意思的提问。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看来,正是这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使得杜甫去惦念、去构建他和世界的联系,从而产生创作诗词的空间。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对此十分认同,“有时候就是因为不连接,因为信息之间没有办法交流,产生许多后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突破的文学艺术高峰。”

而当科技这支力量强劲生长时,也构筑起新的连接,开启新的表达与交流。比如网络文学的兴盛,一个数据引起关注,目前已注册超1700万网络作家,其中70万左右为职业网络作家。

“过去文学创作的高门槛如今已被网络大大降低,作者可以随时发布并即刻得到读者的反馈和支持。”唐家三少表示,“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科技也正在反哺着古老的文化,比如在微信小程序中云游敦煌,故宫IP衍生下的QQ飞车游戏皮肤,疫情期间,各种云上展览更是满足文艺爱好者的需求。

而当现场观众嘉宾沉浸在这场文学与科技的交流与碰撞时,我们不禁思考作为“东道主”,腾讯这家互联网企业之于其中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才刚刚结束科学周活动,转身便又开启了这样一场文化盛宴。

腾讯为什么衷情科技与文化?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腾讯影业CEO程武谈到,今年7月,《王者荣耀》上线了以三国为原型的新版本“三分之地”,历史学家葛剑雄等多位专家参与了共创。在把握三国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专家团”与设计师一起,对三国进行了创新性的演绎。上线当天,新版本就收到了上万条来自玩家的点赞。

近年来,在科技助力之下,传统文化IP正展现出无限可能。现场,程武毫不吝啬地展现着腾讯在此领域的一系列丰硕成果——

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中,千年前的壁画以电子日历、互动剧等形式向用户“讲”起了故事,访问量现已突破1200万。

在腾讯深度学习技术的助力下,游览故宫的人可以在600件珍贵器物中寻找到奇妙的“缘分”,他们只需从纹饰入手,便能串联起其中的历史关系。

9月推出的“数字秦陵”小程序中,秦陵文化被融入短视频、游戏等新文创内容形态,仅6天时间,访问量便突破了180万。

程武也是网络作家猫腻《庆余年》的忠实粉丝,提起这个IP,他难掩兴奋,“从小说到影视剧,这一有着十余年历史的IP实现了焕新,世界观更加饱满,主旨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为美好而活,其中巧妙融入了现代人的思想内核。”

放眼全球,无论是《权力的游戏》还是漫威英雄系列作品,在从小说、漫画向影视剧、游戏等新媒介转换的过程中,这些经典IP的价值都得到了持续放大,观众也因此收获到增值的情感体验。“这正是IP持续构建带来的魅力。”程武说。

今年以来,腾讯持续在科技、文化领域开展投入。不仅加码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建设了科恩、玄武、湛泸、云鼎、反病毒、反诈骗、移动安全七大实验室。

此外,腾讯开办了“腾讯科学周”,并投入资金支持科学探索奖,今年为50位青年科学家发放了1.5亿奖金。

而在文化领域,腾讯立足其新文创战略,对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变迁开展长期的记录、研究与传播。

“作为一家‘科技+文化’的公司,腾讯已经做好了长线坚守的准备。立足新文创战略,我们希望为全球用户创造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化符号。”程武说。

科技与文化的新连接

疫情催动了科技文化之间的连接。人们自发通过社交媒体展开连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自家的书房、客厅通过视频完成表演,组织音乐会;在国内,腾讯微视和央视共同发起了“同心战疫”系列短视频活动,最终创造出26万条加油短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此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价值一起得到凸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能力成为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文化得以冲破边界,为人们带来美和希望。

作为到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提出:100多年来,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和社会发生起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但“新冠阴谋论”等言论还有受众群体,这也证明了科学素养的普及依旧任重道远。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韩启德说,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外,还有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个世界危机四伏,需要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

“科学传播已经不仅仅是科研的副产品,它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战场。关系到未来人类的生存。我们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关怀,负起社会责任。”韩启德说。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在现场表示,病毒的分子很简单,它一直在不断变化。病毒可能在一个地方发生突变,进入人体,但在这次突变之前,它已经在其他地方也发生了突变。人类很难干涉自然界病毒的变化。“纠结疾病在哪里发生,认为要追究发源地人的责任,这是很愚蠢的。”饶毅说。

而当科技助力文化发展时,公众的一些担忧也从未停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表示,现在是一个前所未的连接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自主时代,人人可以随时发声、随时发信息,随时去召唤、去连接、去表达。

当朋友圈自拍发出去的时候,我们期待着怎样的接受者?当我们的信息漂流瓶丢出去的时候,我们预想着怎样的阅读者?

戴锦华抛出这些疑问,在她看来,现在的一些表达可能是无效的,所有的连接都可能是难以到达的,“我们所有的漂流瓶也许是投在一个想象的虚拟的大海之中,以至它不能漂流、不能抵达。”

李敬泽举例称,科技为更多人进行创作提供了可能,但内在标准不会随之变动,人人是否都能成为有效的创作者,才是关键。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石认为,现在进入了“四方联动”的时代——分别是电视、网络、微博和朋友圈、短视频,极大地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当科技来到文化中间的时候,常常听人说‘科技给文化插上翅膀’,但是人性、人文,人类理性、善意这些东西恐怕也是个底线。”王石说。

那么,科技之于文化,又将有哪些颠覆性的想象空间?

葛剑雄提出两点展望,一方面是暗物质,如果暗物质是存在的,并且人类是可以利用的,那么原来许多传播的模式也许都会全部被颠覆,我们应该怎样适应这种新的方式?在无形中通过暗物质去传播、去表达。

另一方面,如果脑科学取得了突破,那么我们以前认为完全不存在的第六感觉,或者是心灵感应,或者通过脑跟脑之间,某种今天还不为我们所知的传播,又会产生何种结果?这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但是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正因为这样,对于未来科学技术,对于我们文化传播表达的影响,我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但是又寄无限的希望。”葛剑雄说。

当这些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棋逢对手,相谈甚欢时,一位腾讯的员工感叹道,“随着一些文化快餐逐渐显现,我们需要这些专家学者来拨正。”

回溯腾讯这家企业的发展历程,2017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康奈尔大学科技学院发表演讲时,曾将腾讯未来的战略总结为“科技加文化”,他预测,未来所有企业都和IT科技紧密有关,没有科技的公司必将被淘汰。

除了科技,他也强调了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哪怕未来技术会大量替代人类的工作和技能,人类大脑对于内容、文化的思考和创新是无法被替代的,因此腾讯必须同时关注这两点”。

腾云峰会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或许正是各种未知的科技和文化新图景,让腾讯这家互联网巨头如此长情。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2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