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扬州:涵养生态 激荡创新创业人才一池“活水”

5738
中国孵化器 2020-10-30 10:10 抢发第一评

      目前,第四期扬州市“英才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和第四批市级“名师工作室”正在紧锣密鼓申报遴选之中。前者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业农村等12个领域青年人才,后者瞄准民生人才和乡土人才,送政策、给平台、奖荣誉、造环境,全力为本土优秀人才提供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是扬州培育本土人才的最新举措。

 

  厚植沃土,方有巨树参天。近年来,扬州把本土人才作为推动地区发展最基本、最主要、最持久的力量,通过抓实品牌工程,构建“选、管、育、用”全链条机制等,大力发掘和培养领军人才、乡土人才和年轻人才三支队伍,做大做强本土人才“基本盘”,为加快建设新兴科创名城和美丽扬州注入新动能。

 

  仅“十三五”期间,全市本土人才就有1893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其中,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48人、省乡土人才“三带两助”行动计划420人、市“英才培育计划”325人、市级“名师工作室”900余人。

 

  既增“人数”又得“人心”,让扬州“才”源滚滚

 

  今年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宝应“80后”绣娘、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莫元花,带着刚完成的乱针绣作品《逆行者》和水乡百姓的期待,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

 

  “我来自基层,就要为基层代言。”莫元花围绕“重视传统技艺传承,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很快得到相关部门回应。履职以来,她时刻提醒自己,抓好手中一针一线,听好百姓一字一句。她带领3000绣娘致富创业,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3亿元,小小绣花针长成了富民的“金箍棒”。

 

  “水乡绣娘”的精彩人生,是我市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通过政治上给荣誉、生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实惠,全方位激励培育本土人才的一个生动缩影。

 

  “活跃在基层的乡土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是地方人才‘金字塔’的‘塔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扬州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体系,搭建施展才华“大舞台”,盘活用好本土人才。

 

  目前,扬州已构建起以《“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政策20条”为统领,“英才培育计划”、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市级“名师工作室”等重点工程为承载,《扬州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措施为保障,数十项地区部门特色政策为配套的“升级版”人才工作体系,全面布局、系统发力。

 

  为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扬州按照“强化政治引领”“抓好各类人才培训”“促进行业领域人才工作开展”的思路,多措并举、分类施策——

 

  在政治引领上,积极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结对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市县乡千名干部结对联系千名人才,积极推荐优秀本土人才参选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等,引导发挥“领头雁”作用。在情感联络上,持续开展人才慰问活动,定期与人才座谈交流,收集反馈人才意见建议,畅通诉求通道。在专项经费上,对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奖励支持,探索运用股权、期权、分红等各种激励手段。在思想教育上,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指导各地、各部门项目化开展各类培训,引导广大人才施能展才、担当作为。同时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增强本土人才荣誉感,激发更多创造性……这些有温度的举措,赢得了“土专家”、“土秀才”的认同,稳定并壮大了本土人才的“基本盘”,让扬州“才”源滚滚。

 

  全省首创“院室区园”模式,让乡土人才“香”誉四方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

 

  “在敞开大门、广纳贤才的同时,扬州十分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让他们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扬州围绕乡土人才、领军人才和年轻人才三支重点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的完备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有用之才。

 

  今年“十一”黄金周,位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三把刀”非遗文化街区格外热闹。淮扬菜博物馆里,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陶晓东一边展示扬州炒饭烹饪过程,一边向游客讲述淮扬美食历史渊源;不远处的陆琴脚艺体验店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修脚大师陆琴正在悉心教授数十名学员“肉上雕花”绝技……

 

  这条街区,是扬州全省首创“院室区园”育才模式,统筹推进各领域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扇窗。这里坐拥扬州最佳地段、最优环境、最好资源、最全设施,以博物馆+体验店的创新模式,将技艺传承与文旅产业巧妙结合,释放出尊重、爱护乡土人才的强烈信号,更帮助乡土人才从手艺人向产业人转变,更好地在市场大潮中“破浪前行”。

 

  所谓“院室区园”育才模式,即建设“三带”研修学院,组建命名乡土人才名师工作室,打造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和“三把刀”非遗文化街区等展示平台,建立运营鲁垛“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和甘泉琴筝文化产业园等发展载体。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串起乡土人才选、管、育、用等全链条,编织出乡土人才成长的“摇篮”。

 

  今年7月,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瘦西湖风景区管理处高级技师赵庆泉(盆景制作)工作室入选省级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最近,70多岁的赵庆泉又多了个新身份——盆景产业技术顾问。他利用休息时间,专程来到江都,免费为花农传经授课。“党和政府培养了我们,我们就有义务发挥所能,为盆景产业升级种下‘智慧果’,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他说。

 

  目前,“院室区园”育才模式已培育出一批饱学、实干、创新的“扬家匠”,切实带动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扬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文奇和省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擦亮育才品牌,推动本土人才“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人才一流,创新和科研发展才能一流。

 

  近年来,扬州市立足高端引领,突出加强企业家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创设人才培育新品牌,推动本土人才高端化。越来越多本土人才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日益成为城市创新创业、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硬核”力量。

 

  “扬州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尤其是‘英才培育计划’为我们搭建了逐梦舞台,提供了宽松的成长空间。”江苏智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军是首批“英才培育计划”培养对象。2005年,从武汉大学毕业不久的何小军来扬定居。15年耕耘,曾经的壮志青年在这片热土成功创业。

 

  “空间地理信息必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支撑和基础。”何小军说,在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去年5月,公司取得了自然资源部颁发的国内第18张甲级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这意味着我们和高德、百度、腾讯、四维图新等一起成为了地图厂商。”

 

  像何小军这样在“英才培育计划”中成长的人才还有很多。2013年以来,扬州市面向本土人才启动实施“英才培育计划”,组织市委宣传部和市人社局、经信委、教育局等12家牵头部门,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业农村等领域青年本土人才,通过专题培训、建立导师制、项目申报等举措,加大梯次培养力度。截至目前,已分三批遴选培育对象325名。

 

  为盘活本土人才资源,扬州持续打出了一套育才用才“组合拳”——

 

  2015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团市委等9部门实施扬州市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每年公开遴选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成长型青年企业家纳入培育计划,通过平台化、系统化、项目化培育,促进青年企业家思路视野得到开拓、能力素质实现提升、企业发展更上层楼。

 

  2016年以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牵头,在文化艺术、教育、医药卫生、高技能等领域组建三批138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培养900余名后备骨干人才。

 

  2017年“创新大讲堂”启动以来,陆续邀请欧阳平凯院士、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经济学家姚景源、魏加宁等“大咖”来扬授课,累计培训百强企业负责人、科技企业家等人才2万人次……

 

  “我们将继续整合多方资源,持之以恒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涵养人才生态,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州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全面保障人才安居落户、医疗保健、子女入学和创新创业等;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人才提供专业、精准服务;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深挖人才潜力、拓宽培养方式、畅谈交流渠道,助力人才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在扬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真心、贴心、用心的选才育才用才机制和环境,激荡起扬州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池‘活水’。”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1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