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加快建设稀土研发中心 着力打造稀土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6053
中国孵化器 2020-10-29 13:21 抢发第一评

    包头稀土高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运用创新思维和开放模式搭建稀土产业创新平台,吸引对接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自治区科技厅、包钢(集团)公司,与包头市政府联合共建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稀土中心),集聚创新要素,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稀土产业转变“挖土卖土”发展方式,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目前,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已遴选实验室成熟项目12项,追踪国内外稀土领域的实验室技术15项,建设技术中试示范线10条,孵化高科技企业20家,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建设“精准定位、平稳运行、资源共享”的 新型研发机构

 

    立足产业需求,创新建设理念,下功夫打造机制体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把产学研真正有效结合起来,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建设定位高。从建设初始,包头稀土高新区就坚持瞄准国家稀土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整合各方科技力量,精准制定支持政策,鼓励支持稀土中心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单元人才力量,全力打造稀土新材料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构筑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专业化支撑服务平台。同时,要求稀土中心将发展定位明确为为传统稀土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科技支撑,孵化新型稀土新材料高科技企业,探索推动科技势能转化为经济效能的有效路径。

 

    运行机制活。全力创新稀土中心管理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专家咨询的主任负责制,14位政产研理事会成员把关规则制定和重大决策,13位稀土行业专家为项目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主任主要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实现稀土中心扁平化、高效化管理。同时,探索建立“三不要三要”特色运行模式,即“不要行政级别、不要事业编制、不要研发大楼;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要把研究做在工程中、要把成果转化在企业”,并明确研发人员可入股产业化项目,享受科技创新“红利”,可在跟踪服务的企业间流动,突破了传统科研体制的束缚,有效改变科研人员“自娱自乐”的研究现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此外,积极推动稀土中心将科研成果、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直接放在企业,实现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精准衔接,打破传统科研体制只做单边技术供给或科研产业中介的运行模式。

 

    共享能力强。包头市积极引导稀土中心建立共享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地方经济、造福当地百姓”为指导,坚持服务科学家、服务企业家、服务创客群体建设思路,提供多样化服务内容,为项目免费提供厂房和办公场地,与稀土企业共享项目申报资源、稀土大数据平台、科技查新站等服务,为稀土新材料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情报,为政府提供重大规划编制、重大投资决策依据等方面提供背景分析。共享机制的建立,不仅为稀土中心解决了大量人力、物力,提供了良好资源环境,同时也为不同区块工作的科技人才搭建沟通桥梁,为项目建设提供助力。

 

    是一款单人的第三人称。

 

    打造“选项目、追技术、做示范”的成果转化模式

 

    稀土中心立足共性技术研发向后端产业化应用贯通,做反向资源配置的逆向创新,通过遴选高科技项目,开展高新技术跟踪、中试线建设、高科技企业孵化系列工作,一些关键技术的难题陆续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推进。

 

    实施高技术跟踪计划。结合产业实际需求,及时跟进、捕捉中科院全国100多家科研院所成熟技术,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前移,打通把文章和专利变成产品的关键环节。累计追踪稀土共晶荧光体、稀土金属复合除氟除砷吸附剂、稀土化学位移试剂、新型碳基磁随机存储器等15项国内外稀土领域高技术跟踪项目,成功引进孵化中科世纪、中科智能、包头希迪瑞、中科泰磁等高科技企业24家,申请专利111项,授权54项,发表文章9篇,累计实现产值1.05亿元,利税1040万元,纳税287.22万元,解决就业200余人。

 

    促进成熟技术落地转化。与企业联合共建9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包钢集团开展白云鄂博矿床矿物成因、共生组合与矿物分选性质研究,稀土永磁节能电机在包钢推广应用研究,超细稀土复合物在EVA母粒中的均匀分散技术研究等12项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项目中试示范线。建立稀土硫化物、稀土特种钢、稀土储氢合金等10条成果转化中试示范线,推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并加速转化。目前,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已在包头建成,稀土特种钢制备技术与产业化、纳米超光滑铈基抛光液可控制备技术、高性能新型稀土储氢合金制备技术均取得关键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形成“搭平台、强服务、促转化”的项目服务体系

 

    为高效服务地方企业,稀土高新区积极支持稀土中心搭建稀土大数据中心、科技查新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一系列平台,探索将科技基金引入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这些优质平台与高效服务,为科技成果精准落地转化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搭建科技成果转移平台。按照“互联网+大数据+科技服务”模式建设自由登录入驻、智能化对接的开放式科技服务平台架构,已收集可转移技术3651条,企业技术难题219项,对接13家机构负责人入驻。包头市帮助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中欧联合实验室、稀土钢的研发等一批重点项目申报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累计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为满足孵化的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需求,探索引进科技基金,累计融资800万元,有力推动了科技项目产业化进程。

 

    建立稀土大数据中心。构筑稀土领域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的大数据公共支撑服务平台,面向科研院所、企业开放运行。已发布稀土科技周报30期,稀土专利导航周报18期,稀土行业动态周报8期。设立科技查新站,通过接入中科院权威数据库,向包头地区提供自助检索和科技查新服务,完成各类检索3992次,查新报告122篇。

 

    建立基地承接项目机制。探索建立基地承接项目机制,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承接载体,项目没有实施场所的难题。结合全市产业特点,规划建设了稀土中心创新产业园区和中科院1、2号产业基地,为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提供独立的专用成果转化基地,截至目前,新型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生产示范线、年产5万个伺服电机产业化等8个项目已进驻,为推动全市稀土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建立“引技术、聚人才、用人才”的人才使用机制

 

    为打通人才流动、突破创新机制障碍,引进科研人员、培养科技人才,稀土高新区为稀土中心量身打造人才使用机制,实施组建研发团队、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科技·企业互动驿站等措施,达到了引技术、聚人才的效果,有效培育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柔性组建研发团队。先后组建了以张洪杰院士、李依依院士等知名院士和教授为核心的5个科学家团队,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团队合作共建了稀土硫化物与稀土光源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电工所顾国彪院士团队合作共建了稀土永磁伺服电机院士工作站。建设创新工作室,通过实施稀土釉陶瓷、樱桃番茄对光波长偏好的研究、稀土沙蒿指甲油等7项“雏鹰计划”项目,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研究。

 

    实施“1+1”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为核心,选拔企业优秀青年技术人员,根据其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技术难点,寻求相关中科院专家和团队的技术支持,开展为期三年的联合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育技术总工。围绕稀土产业领域的45项技术难题开展前瞻性创新研究,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延伸产业技术链与产业链。

 

    建立双向对接机制。针对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不紧密的难题,建立院企双向对接机制,组织院所相关专家与企业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对接交流,促进双方开展技术合作,稀土中心联合科技企业开展互动“驿站”13期。创新开展“企业院校行”,先后组织稀宝博为、东宝生物等40余家企业相关人员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院所进行调研对接。截至目前,通过院企双向对接机制,已帮助企业解决稀土永磁电机仿真设计系统、稀土永磁材料表面防护、生产信息化等10余项技术难题。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1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