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或为保护商家,淘宝取消“中/差评”标签遭质疑,消费者怎么办?

7204
钛媒体 App 2020-09-30 15:29 抢发第一评

近日,手机淘宝的改版引发关注,除了加大信息流化,淘宝针对手机淘宝C店(个人店铺)评价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版。据网友反馈,从9月23日开始,查看商品“宝贝评价”时,此前的“中/差评”标签不见了,取而代之为“感觉不佳”。

对此,淘宝官方客服回复称,淘宝网已于近日完成系统升级。评价页面修改后,好评、中评以及差评等评价标签将不再单独显示,中差评类别将集中在“感觉不佳”一项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版变更的是评价页面的“中/差评”入口,并不是真的取消了中差评价,所有买家仍然有权给出中/差评的评级。

据IT之家,目前的改版还没有扩展到所有用户,不同的账号查看淘宝评价,至少存在两种展示方式。有人的账号依旧可以看见“中/差评”标签:

有人的账号就只能看到在众多标签中的“感觉不佳”:

保护中小商家,向拼多多看齐?

据电商报,“中差评体系”曾是淘宝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借鉴于eBay网,于2003年上线。此后,尽管淘宝网经历多次调整,从PC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中差评体系一直存在。

不过,伴随着发展,关于“虚假好评和恶意差评”的争议也一直存在。2014年,天津师范大学一项针对网购信用问题的研究报告曾指出,以淘宝为代表的“差评体系”没有考虑买家信用问题,导致买家评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更直接催生了“职业差评师”的出现,这些活跃于淘宝的职业差评师演变成为了“损害竞争对手信誉”的工具。

一位淘宝内部人士透露,此次取消中差评体系是意料之中,传统互联网时期,中差评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对于网购的信任问题,而到了今天,简单的中差评体系已经难以对消费者决策起到真实参考作用,“举个例子,一个单纯的差评可能就会影响店铺的信用,但是这个差评动作本身对于其他消费者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引导用户去解释更多体验上的原因,才能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于C店商家而言,此次评价页面的改动,正是淘宝通过弱化中差评,来保护中小商家的一种措施。

据界面新闻报道,一位淘宝C店的服装店主表示,“感觉不佳”的评价方式有可能会让部分顾客忽略掉中差评,减少负面评价对于商品的影响,给商家带来好处。

另有从事虚拟商品的淘宝C店商家小张也认为,弱化中差评的改版方式或许与淘宝想保护C店中经常出现的“爆款”商品有关。小张指出,电商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爆款产品都会出现被同行恶意中差评的情况,利用“感觉不佳”的方式弱化中差评,可以作为淘宝维护卖家利益的一种手段。

一位行业分析师则表示,“今天的电商平台越来越重视用户的真实体验型评价,将评价作为用户的决策参考和平台内容的一部分,淘宝此次放弃差评体系,也是在向拼多多等新电商看齐。”据了解,拼多多公开展示的评论中,不会有中差评的标签,负面评价的标签也比较少。

此前,手机淘宝连续多次改版,先后取消了首图Banner栏位、改为商品双列显示、增加个性化推荐权重等,都被认为是在模仿拼多多。

不利于品质提升,评价系统或可更合理

对于手机淘宝评价页面的变化,有网友表示影响很小,“中差评改名感觉不佳,还是一样呀”“应该可以让评价系统更合理”。

有网友表示,网上购物之前都会看评论,看不到差评会影响对商品质量的判断,“刷单就已经很难辨别了,差评都不让看,让群众如何辨别物品品质”。

还有网友认为评价页面的改版是为了讨好商家,“淘宝就应该只有好评,因为差评会被店家要求更改”“反正我打的差评都不显示了”。

在黑猫投诉发起的相关投票中,有8043人参与,近90%认为中差评应直接显示。

众所周知,网络购物过程中,评价是用户做出购物决策的重要依据,以此判断产品、服务、物流等各方面的情况,好评促进购买,差评妨碍购买。无论差评好评,反映的都应当是真实的用户体验。

但现实中,消费者想打出客观的中差评并不容易。在淘宝等平台上给了一个差评,卖家则会用各种手段来威逼利诱买家修改或删除差评,甚至出现过极端案例。

事实上,在电商体系中,厂商以及商家和普通用户的地位并不对等,销售方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来给自家商品进行全方位的正向营销,这个过程里自然会规避商品存在的缺陷、瑕疵以及风险。换句话说,中差评是为数不多的能给用户提供负面信息的渠道,而具有稀缺性的负面评价是让用户对商品获得全面、客观认知的必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差评内容对其他用户起到了警示作用,也能够督促商家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在同商家的博弈中,中差评无疑是一项极为有利的武器。

“经手机淘宝这么一波操作,用户购买就‘夜半骑瞎马’了,厂商家则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操心用户体验了,品质和服务好不好都没什么关系了。”产经观察家曾高飞认为,人为地操作评价,是在市场与制造,供需之间人为地设置一道屏障,让来自市场的真实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地反馈到商品和服务提供者那儿,让其脱离市场,闭目塞听。

“当然,也不否认,全是好评,没有差评,对营造交易气氛,促进眼前交易,提升销售和口碑是有作用的。但从长远来说,阻碍了企业前进,质量、服务、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扼杀了产业进步,有杀鸡取卵之嫌,或得不偿失。”曾高飞写道。

(钛媒体编辑刘萌萌综合自21财经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