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独家企业专栏的第九篇。刘君老师,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北美 K12 在线教育公司 7EDU 的创始人。
一个大大的好消息是:刘君老师即将在钛媒体 “钛刻专家” APP 开设音频课程专栏了!作为首批入驻的专家,她将在课程中,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习场景,结合美国本地教育习惯,从性格的角度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及家长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及学习方法。
刘君老师已成为钛媒体「钛刻」APP入驻的首批专家
本期专栏,我想和大家聊点不一样的。
我邀请了两位分别在中美两地的高中生接受采访,聊了聊他们的自我、学业和生活。作为拥有中美两地教育经验的我,给出了一些相应的点评和建议。
其实,这两个学生有着相似的起点和终点:中国长大、接受义务教育;最终希望能进入美国大学。不过从初中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有了差异——小A在上海的私立初中读完三年后,来到位于加州的美高完成学业;小B则在当地一所优秀的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刚刚进入公立高中高二。
在这两个孩子对生活、对自己的学习生涯的自我剖析中,我们其实很容易可以看到,这些年轻的灵魂在自我探索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然而不同的生活经历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观点。
问:你现在上学的学业压力大吗?和初中时候比有差别吗?
A:我初中在中国读。初中是一家私立国际学校,待了7年,一切都比较熟悉。到美国来了以后,因为我在这边上的10年级,学习压力肯定是有变大,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是考大学,学校的学业本身并没有特别特别难,更多的压力来自于考大学。
因为美国考大学自由度、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就是高考那一场考试,但是美国就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说头疼SAT、ACT,这有点类似于高考,是硬性的分数,很重要但是又不能考太多次;更多的是这边考大学不只是看成绩,还要看很多校外的做的事情,这种要求很少,但是自己准备的要比较多。肯定会有家里的压力,但是这要看不同的家庭,和家长对每个同学的期盼有关系吧,我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有。我之前在公立初中只上过一年,但是我觉得要比的话,做题的话肯定是公立的更多,但是现在私立初中后面是实行IB,IB要学的东西又很多,所以我觉得到了高年级压力都挺大的。
B:现在上学的压力比较大。和初中比的话是要大很多,因为初中的科目都比较简单,现在自学的成分就比较大一些。高一其实不知不觉就玩过去了,高二开始为了出国做准备,但是也没有特别的紧迫感,现在要准备SAT考试,然后夏校在美国,也是节奏很快,所以压力还蛮大的。
我上的初中是当地很好的一家中学,外语教育很专业,也给我们很多自由探索的空间。相对来说高中阶段的目的性会更强一些,因为离申请大学时间更紧张了,所以肯定是有更大压力。
问:面对这些压力和变化,你如何做出调整?
A:在学校的学业方面,如果遇到特别难的课,或者自己不喜欢但是必须要上的课程,做出的改变就是只要有时间就去找老师问问题,这边大部分老师都有office hour,如果没有专门的一节课可以问问题,你也可以下课去找他问问题。还有多跟上过这门课的同学沟通,了解一下成功案例。
考大学的话更多的是时间规划,可能目标要稍微明确一下,比如你想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最终想要申请的时候,想要拥有什么东西放在申请里面,规划比较重要。比如我们学校有规定,要做社工,社工规定有10小时在教堂里面,我会在教堂里面当拍摄、录像;我还在当地图书馆里自己策划一些活动,不管大人或者小孩来参加。
相比于中国,美国这种community(社区)感觉更强烈一点,社区服务非常多,很多都是给青少年的,我以前住在上海,没有太多职位、实习是给高中生设计的,这个美国机会多一点。
B:我自己个人主要调整的就是心态吧。原来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单纯取得一个好的成绩,现在学习更多的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去学习,是因为热爱而去学习,主动性就会高上不少。对于一些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学科,我也会去努力学习啦,因为毕竟要平衡各个学科,从不喜欢的学科之中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所以慢慢学会去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能是我做出的最大的调整。
另外因为学业压力大,现在睡得更少来补上一些进度,尤其夏校的时候,最紧张的时候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还有跟同学多沟通交流,身边的同学有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既有才能又很努力,我也不想落下。不过除了夏校以外,平常在学校其实还好一些(也可能是之前我不够上心)。毕竟我想去我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又没有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好规划(我是在进入高中念了一段时间后才确定要申请美国大学,转来国际部的),可能就是需要付出一些额外的时间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也算合理吧。
点评:在学业上,“压力”和“竞争”是两地的孩子都绕不过去的问题。不过对于美国申请来说,除了标化考试成绩以外,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来准备“成绩外的那一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业压力太大,导致孩子更多是一个只有纸面成绩好的“纸片人”,反而有可能在申请中泯然众人。
进入高中(或美国相应的十年级),孩子的学业、兴趣、社区活动等都需要尽早地规划。而这件事情最需要的还是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为自己的决定付起责任,做好时间规划,并且在重要的时间节点给予建议和提醒。
另外孩子毕竟对真实社会里的分工、专业不一定有最全面的了解,这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比如我曾接触过的一个学生,一开始对电气工程非常感兴趣,我们给他安排了一些真正上手的EE(Electrical Engineering)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比起动手和偏工程类的内容,他对做研究更感兴趣。于是我们给他安排了一个在大学里协助教授一起做研究的项目。由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很浓厚,主动付出了很多时间,最后在一个国家级刊物发表了论文,也在大学申请时更加坚定了走研究这条路,最后选择了材料学专业。
问:在中国/美国上学,你最喜欢什么?
A: 美国的话,比较惊讶到我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非常小,真的互称为朋友,双方下了课可以唠嗑,讲看的电视剧,或者说有的学生家庭上遇到一些事情,我不能说所有老师都能当朋友,但是有很多老师愿意当你的人生导师;以前在中国,即使是国际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分得也比较开,也不是说他们对你不好,就是有威严在,没有那么多机会。美国比较大的一点是成绩不决定一切,它会带来压力,但它也给很多人更多的机会。
(“成绩不代表一切”是你很喜欢的一点?)我觉得虽然我的一部分觉得作为亚洲人可能比成绩非常好,但是从未来来看,它给更多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看的是一个人的持续的努力,而不是一次性爆发的成绩,比较人性化。我也不是觉得高考完全不好,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如果大家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话,如果要看校外的那种,他去了什么什么活动,这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不有利,所以我觉得要看社会现状吧,说不定有时候高考才是比较公平的衡量标准。
中国初中的话,我觉得比较好的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特质,中国的教学更专注于实际,教大家比较实际的想法,思考会更细腻,不像美国更鼓励的是人们去说这个事情,不一定正确,它都鼓励你,这个可能会听到一些不切实际想法,但它们依旧被鼓励着。
B:最喜欢的应该是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中国)。不论是在夏校还是在中国,中国同学们对学习本身永远都抱着很高涨的热情。在学习文学的夏校之中,每天缠着教授问问题的也是中国学生,我们课后也一起讨论一些学术话题。这种学习的热情会鞭策着你前进。同学、老师都对学习有很大热情的时候,整个学习环境感觉是很纯粹美好的。
问:在中国/美国上学,你最不喜欢什么?
A: 在美国的话,作为中国人来美国,可能还是要面对一些对中国的偏见,但我觉得有趣的是,你可以听到双方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有一些时候在美国不一定是政治上、新闻怎么说,但就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因为媒体对中国的塑造而对中国有一些偏激或者是和实际不太符合的观点。也不是说歧视,但是有的时候你肯定还是会觉得有偏见。还有一点说,美国高校、藤校会控制亚洲人或者中国学生的比例。
在中国的时候,学习比较公式化,比较注重于做题,可能在中国备考一些考试的时候,大家去培训机构,可能是好也是坏,有时候它就不太鼓励那些比较异想天开的想法。
B:最不喜欢的是大家对于集体学习的抗拒。对我本人而言,我其实还是比较喜欢集体学习的。但是挺多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做事,但我和别人一起完成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学到如何与人交往,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技能。
另外我不太喜欢高中之后比较僵化的学校,学校领导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多不合理的限制。感觉很结果导向,压抑学生的天性。
我们有很严格的不能带手机进校的规定,而且每个教室都有监控,感觉会有点不舒服。学校食堂包出去了,价格比较高也不好吃,但是学校又规定不能叫外卖,所以需要和保安斗智斗勇才能吃到,经常是要在学校百米冲刺拿外卖。
【刘君老师点评】
中国、美国的高中是两种不同的生态,事实上,很难做一个直接的比较。
值得一提的一点是,美国的高中更像“大学预科”,学生有机会自己选课、提前体会自己的兴趣跟未来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契合,而中国则是和大学学业相对割裂的一套系统。
而且我一直在说的是:美国更像是悄无声息中完成“两极分化”,老师对学生的确 push 的更少,但是有些学生可能就这样懒散下来了,直到来不及的时候才幡然悔悟——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再“放手”。(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