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央视论“IP热”:只是昙花一现

2433
央视网 2015-12-10 17:49 抢发第一评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不乏佼佼者吸引了一大批网络读者。如今的影视市场中,众多有着“粉丝号召力”的网络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此引发一股“IP热”(IP是英语“intellectual property”的首字母缩写,直译成汉语就是“知识产权”)。

大圣归来.jpgIP剧中不乏部分优秀影视作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小时代》《左耳》等,为中国影视业增添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IP产业本身“短平快”的特点迎合了当今社会浮躁的社会风气,异化成“快速圈钱”的追逐资本手段。甚至演化成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所宣扬的“唯IP论”“屌丝购票心理学”等观点。

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到,网络剧之所以能够“走红”,一类是作品本身质量高,如《甄嬛传》等,经过高质量的影视制作,推上屏幕的是让观众普遍点赞叫好的剧作;而另一类则是迎合了观众的低俗需求和现代社会的“快餐式阅读”节奏,如网络上大量流行的“耽美文学”等。在此意义上,网络点记率高的作品并不能和传统的“文学经典”画上等号。

IP的“优势”是数量多、圈钱快,而正是数量众多的“雷同”剧本久而久之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给影视业带来批量的阻塞健康发展的垃圾;而不求质量只顾眼下的逐利模式更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其对影视业发展的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

 央视六套中国电影报道的“热点观察室”栏目,对“雁渡寒潭,怀柔论剑”的“反IP热”主题论坛进行了报道,并宣扬了众多业内专家的理性发声:随着IP的发酵,一些糟粕IP也被开发出来,造成“伪IP”热。“炮制IP概念,制造IP泡沫的,一定是资本运作的骗局。”“故事编的好,才有生存价值。”“囤积IP的行为,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的人)囤积1000个IP,而其中能改编成电影的可能只有一个IP,而且也只是昙花一现。”

截止2015年12月3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国内影视票房收入400.5亿元,其中国产票房收入237.2亿,占票房比为59.2%。国产剧中票房前三的《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等影片都是优质原创剧作,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观众品鉴,博得一致好评。我们要看到国产电影的广阔发展前途和国内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尊重观众的智商,剧本质量是决定影视作品质量的核心。如同央视发出的呼吁,众编剧要坚持文化立场,回到创作主体上来,坚持原创精品,促进电影良性发展。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