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靠人工智能脱单? 爱情这门课它有点醉
在近期大热的英剧《黑镜》第四季中,描绘了这样的情节:在未来的世界里,用户可以和“AI相亲系统”进行交互,系统会比对各种数据信息,最终通过算法找到匹配率99.8%的完美对象。
AI配对听起来如此令人心动,而且,这项技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国外的Viola.AI、Coffee Meet Bagel、Bernie、Loveflutter,国内的世纪佳缘、百合网、网易花田等,都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匹配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年龄、住址、年薪、兴趣、消费习惯等大数据来进行速配。
但是,AI匹配也常被吐槽有颇多令人无语之处,AI脱单到底是神助攻还是猪队友?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拓展,各婚恋平台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用户匹配约会对象。
如今市面上的主流AI约会平台,大致有两种匹配手段:一种是通过对社交网络和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预测,从而提高配对水平;一种是结合面部识别、DNA检测等生物手段,来缩小线上相亲和线下相亲成功率的差距。
两者结合起来破译恋爱密码的更为常见。比如Pheramor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是通过用户的DNA来促成匹配,同时也会训练人工智能挖掘用户的社交媒体,以此了解双方的性格。
在国内,身份信息真假难辨是困扰网络相亲用户安全交友的难题,AI技术解决了虚拟网络环境下的“网友核身”难题。
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算法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机器不仅会让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而且还会让它们变得更密切。
笔者认为,网络婚恋服务的要点有两个:安全和适配。
真实数据的采集难度非常大,具体进展有赖于社交媒体、电商等平台大数据的共享挖掘,否则AI技术也是无米之炊。相亲平台给出一个特定的目标和大量的数据,服务器就可以学会在没有明确规则的情况下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依赖于数据本身。但事实上,各种约会数据也一团糟,因为不好获得。譬如,个人如何表现自己,并不一定会完全诚实。
社交媒体数据的确存在一定的失真成分。由个人提供或网络上呈现的信息,难免会与真实的性格出现差异,AI在语义理解方面无法全面深入地进行用户画像,匹配的精准度自然也经不起推敲。
与此同时,从线上匹配,到建立联系、互相了解,再到线下约会,最终走入婚姻,这是一个链条极长、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要想使用人工智能让爱情修成正果,更需要一段时间。
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很快,这个系统中的“意识”在不断的轮回式的匹配中可能度过了“上百年”,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只需要几天。(雷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