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9中国四川成都全球人工智能峰会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举行
项目路演结束,进入专家点评问答环节。
当前的人工智能灸手可热,也有许多人适时提出真知灼见来“降温”——人工智能机遇万千,但挑战重重。
人工智能有什么挑战?7月30日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举行的2019中国四川成都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阿里集团副总裁华先胜,美国科学院促进会院士、明略数据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吴信东,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C.Mohan,欧洲科学院院士Christian S.Jensen等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次峰会是“科学家进园区,创业天府·菁蓉汇”主题活动之一,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指导、电子科技大学主办,成都市科技局和成都高新区支持。会上,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并落户成都高新区,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高新区分别发布人工智能对接成果清单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
人工智能面临的基础问题 本质是来自数学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在主题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数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他提出,数字是人工智能的基石,并影响着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之路,“弱人工智能正在迈向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所面临的基础问题,其本质就是来自数学的挑战。”
对于目前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所处的阶段,徐宗本用了“突破”二字。他指出,目前,由于人工智能三大驱动力(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突破了由“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而这一正处于“可以用”以及“变现”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是机器学习。
“作为一个学者,我要说的是,现在正好处于一种发掘机会的时期,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其实挑战更多。”当天,徐宗本主题演讲的题目为《AI与数学:融通共进》,“可能这个主题大家听起来有点琢磨不透,因为讲的是‘数学’。”他接着指出,从博弈论的角度去看,数学研究的问题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这一观点,也是许多专家学者共同的认知,“徐匡迪等院士曾追问,数学是人工智能的基石,我们有多少数学家投身进去了?另外,任正非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过一句话,华为P30的图像不是‘照’出来的,是数学‘算’出来的。”
徐宗本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突破了‘可以用’,但是要说可以‘很好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上,可能需要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去解决5个问题。他表示,这5个问题分别是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大数据计算基础算法、深度学习理论、非常规约束下的输运问题、学习方法论的建模与函数空间上的学习理论等,而这些问题的实质都是数学。“所以,大家不要把数学家作为一个答疑老师、一个数学辅导老师,而是要将其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提供者或参与者来对待。”
谈及人工智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徐宗本分别点出三个关键词:人工化、自动化、自主化。他认为,当前正处于人工带来智能阶段,且正在走向自动化人工智能,未来更长远的趋势则是自主化人工智能。
徐宗本预测,人类距离研制出自主智能,即强人工智能还需几十年的努力。未来10年,人工智能研制焦点会在机器学习的自动化层面:自动生成数据、选择数据、自动搭建神经网络结构、自动设计训练算法,对任务能够自切换、自适应。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阿里集团副总裁华先胜:
AI项目要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
对于徐宗本提到的“充满机会”的阶段,阿里集团副总裁华先胜以一组数据来做了说明:“2000年到2016年,这16年共有8000多家的AI创业公司,而从2016年到2017年,AI创业公司在短短一年间增加了14倍。”他指出,这一轮人工智能的热潮来源于深度学习、强大算力、海量数据以及很多成功应用案例。
但是,人工智能之路风景很好,却山高路远且不乏“深坑”。“一份2018年的数据表明,九成AI公司是亏本的。”华先胜分析,一方面是很多AI项目定制化需求高,另一方面则是AI技术还没有那么成熟,大量定制化的人力成本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对此,他认为,解决办法是在‘锦上添花’之余,更要为客户打造出‘雪中送炭’或是‘无中生有’的AI项目,“‘锦上添花’只是有一个更好的应用,而‘雪中送炭’和‘无中生有’的项目,才能创造不可替代价值。”
亮点回放
今年的中国四川成都全球人工智能峰会是“科学家进园区,创业天府·菁蓉汇”主题活动之一。峰会上亮点频频,其中三大亮点与成都高新区相关。
01 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成都高新区
2025年孵化一批人工智能企业
据介绍,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将探索“政、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依托省科技厅、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人才资源、省市区的政策资源和成都高新区区位优势,实践科研与产业紧密互动的治理模式,汇聚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建成机制体制灵活、高国际影响力、高经济产出、全链条的人工智能中心,培育具有全球化视野和竞争力的顶尖学术生态圈,打造高端人工智能企业。
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围绕四川省人工智能发展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探索为目标,示范带动全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预计到2020年,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到2025年,孵化一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建成国际先进、全球协同的关键共性技术智能平台,抢占人工智能学术领域的全球战略制高点。
02 成都高新区发布首批清单
200余项人工智能供需亟待匹配
5G全息智慧平安社区项目、成都高新智慧教育云项目、中法合作成都国际智慧社区养老示范项目……作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主阵地,成都高新区在峰会上发布了第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包括25项需求清单和226条供给清单,旨在主动释放区内可用资源要素,让更多企业准确、及时地掌握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会、参与到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共建共享中来。
其中,25项需求清单涉及教育、医疗、园区、社区和政务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平台建设领域,涉及总金额逾1.5亿元。
针对以往供需双方对接不畅、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成都高新区坚持与成都城市机会清单的发布保持一致,在成都城市机会清单中增加供给清单。每条供需信息都包含预计投资规模、项目内容、需求单位、联系方式等具体信息,让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会与项目合作实现可具象感知、易于参与。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助力成都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
03 电子科技大学发布成果清单
多项人工智能“新星”面向全球发布
应用于医疗外骨骼机器人领域里的布法罗机器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考拉OSMAGIC、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数之联……峰会中,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申恒涛发布了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科技对接成果,通过人工智能研究基础、科技成果转化沃土、成果转化经典案例以及更多相关成果展示等4个部分,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在智能数据分析、多媒体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软件开发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创新科研成果,并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考拉OSMAGIC等技术在智慧景区、智慧工地、智慧医院、智慧监狱等场景下的实践运用。
此外,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机器人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及智能芯片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也在峰会上面向全球发布。
延伸阅读
AI+医疗
2019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首场复赛举行
“高新造”智能波参数监测仪亮相
8月1日,2019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复赛成都赛区人工智能专场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举行,来自全国的20个优质项目进行了激烈角逐。
本次大赛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指导、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分为初赛、复赛、决赛3个阶段。其中,复赛共有光机电、体外诊断、材料与配件、人工智能4个类别,每个赛区将择优选出3-5个项目参加大赛决赛。决赛将于9月初在苏州举办,同期还将举办第二届医疗器械创新周活动,届时将有约20个不同主题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及创新服务机构的展览及论坛。
将选取10个优质项目
入驻成都高新区
本场比赛是全国首场复赛,项目代表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医生。他们长期在临床一线使用医疗器械,是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我的项目是关于术中的放疗机器人。”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马攀介绍,该技术适应症广、治疗增益比高、疗程短,项目前期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申请中国和美国多项专利,将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我们是本次比赛唯一一家成都高新区企业,我们的项目是icare智能波参数监测仪。”四川华鑫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萍介绍,波参数监测仪常用于住院病房、重症监护室等场景,主要监测病人的身体参数。“传统的波参数监测仪是很庞大的设备,需要在病人卧床使用。我们通过5年研发,将波参数监测仪缩小到手持大小,并在灵敏性与特异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齐平。”
何萍告诉记者,波参数监测仪小型化后,可以在病房以外的其他场景使用,“例如可以为养老院中的中老年提供全场景的实时参数检测,我们也与一些养老院达成了合作。”何萍表示,产品目前已经定型,即将进入量产,希望通过此次比赛,与资本达成对接。
“我们始终鼓励临床医生参与创新创业,链接创新企业与医疗机构,倡导适用临床应用场景的产业技术创新。”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比赛中选取10个人工智能+医疗优质项目签署意向入驻协议,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厚植繁茂的产业生态。
两大重点项目揭牌
助力生物城提质增效
复赛期间,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成都中心和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5G特色楼宇授牌仪式同期举行。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成都中心在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指导下正式成立,旨在加强成都高新区医疗器械创新与临床实践及社会资本对接,深化医疗器械产业产学研用各环节合作,搭建更加高效实用的创新服务平台。该中心将为成都高新区的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研发、创新等各种服务,推动区域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成都高新区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5G产业建设,此次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5G特色楼宇也在生物城孵化园C8楼进行授牌。“C8楼宇计划今年9月底完成5G信号全覆盖。”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楼宇将构建5G智慧楼宇综合解决方案,打造能源管理、智慧楼宇运营管理平台等智慧楼宇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及平台建设运营,实现楼宇设施智能、数据智能、应用智能和管理智能。
信息来源:《成都高新》 记者:郑其 黄启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