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投资伤学院:产业投资不是TMT投资

62615
旻圩投资 2017-11-29 17:07 抢发第一评

投资伤学院:产业投资不是TMT投资

作者:邝桂源       发布时间:2017-11-29

港真,第一次了解何为TMT。百度百科解释: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是科技、媒体和通信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的第一个字头,整合在一起。含义实际是未来(互联网)科技、媒体和通信,包括信息技术这样一个融合趋势所产生的大的背景,这就是TMT产业

国内,根据国情,TMT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代替了。从滴滴、美团、饿了吗等,到曾经火热的O2O、“共享”系列等。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在前段时间上海举行的工博会上,据说至少有一百五六十位投资人来到工博会,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来。这种现象以前没发生过,国内投资界对工业领域向来不是太感冒,在诸多场合都被成为“传统”,“劳动密集”,“资源消耗”,甚至落后产业之类的定于。

实际上,工业领域的机会一直以来并不缺乏。201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247860亿元,占GDP三分之一以上;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接近40万家,利润总额达68803.2亿元。

火热的TMT投资热,同样建立在国内强大的工业基础上。AI、VR、机器人、无人机、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等,这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都需要相应的工业机构提供产品设计、生产、维护等服务。

有调研机构做过研究分析,受生产型人力资源下降及国外制造业回归的影响,国内企业急需要进行升级转型,一部分高端人才开始向制造业回流,使得工业领域的市场前景是庞大的。仅工业机器人每年产值就逼近千亿,市场需求量正成倍扩张,今年就已实现工业机器人年销量15万台,明年更预期有3至5倍增长。另外四大机器人家族(日本的发那科、日本的安川电机、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每家一年在中国卖两万台,ABB今年卖了三万台,而国产最多的也就是两千多台、三千台,渗透率还有提高空间。

类似于机器人的需求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巨大的“进口替代”市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会受到追捧。

需求存在且巨大,投资容量巨大且迫切,回报高且保稳。但是,对于众多投资机构来说,具备产业投资的能力吗?

出于不同目的,有些机构发现了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的大机会,主动着手寻找工业升级项目;有些机构则顺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思路,追到了工业界。(以上部分内容来自36Kr《为什么投资人不去AI大会了?》一文)

更多的投资机构,则存在跟风的投机性。从其投资团队的组成可以判断:来自金融、法律、财务、IT领域的人员为多,真正来自产业、做过产业、或者有过产业发展相关的领域的人,少之又少。

从过去两年多涉及产业领域的投资(纯投资机构的投资)可以看出端倪:找钢网--钢铁行业电商平台(真格基金投资)、黑湖科技--实时生产协同平台(工厂信息化,真格基金和华创资本共同投资)、梅卡曼德--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解决方案(华创资本投资),等等(根据各投资机构公布的资料整理)。

换句话说,截至目前,投资机构进行产业方向的投资,依旧是用“互联网+”(TMT)的模式进行,轻资产、平台化,试图用像面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服务那样的模式,进行产业领域的面向企业用户提供服务。

上面提到的找钢网,实际经营情况如何,笔者不敢随意评价,有兴趣的看官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可以肯定的是,跟很多“互联网+”项目的发展途径相似。黑户科技,虽然项目对外介绍如何如何,实际市场开拓和用户反馈,估计也是不好评价。美卡曼德,距离国内企业接受应该还需要时间。由于都是大机构投资的项目,笔者实在不好评价,也不知道项目的具体发展情况。因此看官也不必追问。

下面仅个人的经历和经验,谈谈产业投资的一些看法。

首先,产业项目跟“互联网+”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产业项目更多的是产业链条中的一环,甚至是一环中的小环。看官可以把产业链看作一条锁链,或者相互连在一起的很多曲别针。据笔者了解,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涉足某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互联网+”项目则不然,基本上是面向最后一端,即最终用户(或者消费者),无论用低价、补贴、奖励等等,,只要最终用户爽就可以快速占领市场(圈地),再通过薅羊毛或者卖广告的方式进行变现。

看看美团、OfO、微信、淘宝、京东、百度搜索等等,无不是如此。这种做法(模式)用来在产业项目,合适吗?

1、产业项目处于某个环节(即便是终端消费品依旧不是面向最终用户),所服务的客户,还需要服务客户的客户,即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效果会传递下去,决策不限于客户本身,还有客户的客户,甚至客户的客户的客户。并且这种决策不是单个人能决策的,可能涉及技术、生产、销售、服务等。因此不实用低价、补贴等就能解决的,更不可能快速扩张。

2、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行业属性,用消费级的标准化在产业领域只能算非标。即便同一行业,不同规模和客户领域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举个简单例子,同样生产螺母的企业,以汽车制造为主要客户的企业,与以建筑材料为主要客户的企业,其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不同的。即便是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都不得不面对不同领域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财务软件服务。

3、产业领域的客户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和更长的质保期。这样的要求,对于“互联网+”的快进快出、占用公共资源的模式是致命的打击。比如“共享”系可以占用公共产地停放、外卖产生大量的包装垃圾由社会承担、新零售绑架个人的诚信等等,在产业领域将会全部被封杀。产业客户更需要合法合规的产品和服务,势必需要供应商承担更多的成本。这是与“互联网+”的模式相背的。

第二,产业项目投资需要更专业的行业人才。产业投资中最重要的是对某些产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把控的人才,包括对产业的过去未来有深入研究、地区发展政策分析、熟悉行业企业并能与之进行专业交流、懂得产业企业主的心态、能调动行业服务机构等等。这些要求,可不是组个研究团队,收集收集资料、做做行业研究、数据分析、企业调研就能下结论的。在产业领域能坚持五年以上的企业管理人员,都可以称为人精,“两套账本”只是入门技巧,相比而言,TMT领域的做法只是小儿科了。

因此,就以目前多数投资机构的团队,进行产业项目筛选和进行投资分析,其风险大到不可预估。

在这里插个话题。笔者曾经与某产业集团的副总裁助理交流过,他提出希望他的投资团队可以对拟投资的项目进行成功概率的计算,大致想法是最好能建立计算模型,来批量评价潜在投资项目。看官能理解什么意思吗?好比说,对某潜在投资项目,投资团队需要向总裁汇报,如果投资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能做成功的概率为多少(具体比例)、失败的概率为多少、不确定的概率为多少,并计算出不同概率的投资回报和损失。总裁需要依据这些数据来做投资决策。

不能说他的想法不切实际,对于所有投资人/投资机构来说,能做到这样当然是好。问题是,可不可以做到?依笔者极其有限的能力和经验,只剩崇拜了。这可能就是学院派与实践派在思路上的差别吧。

第三,产业项目投资巨大且周期长。相比“互联网+”的相同阶段的投入,产业项目的投资需要上一个数量级,百万级可能只是PRE-种子轮。发展周期至少是“互联网+”项目的三倍以上(保守估计),包括技术开发(不但但是网络技术哦)、系统部署、数据测试等等。这还只是针对具体的客户,不同的客户有些环节又要再走一边,技术需要再调整等等。相信没多少投资机构能够扛得住四年以上的周期。

不过,在某些环节也有投入少部署快的产业项目,比如工业设计、企业服务(销售、维护等)、物流环节、市场信息化等,确实可以直接嫁接“互联网+”的模式和技术。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做,找钢网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可以判断,投资机构将会从产业领域的非核心领域进行切入,接下来会有大量的产业项目受到追捧,主要来自上面提到的这些环节。如果需要深入产业核心环节的投资,则需要投资机构整合更多的专业人士,更大的耐性,更海量的资金和更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了。

总之,接下来如果投资机构大举进入产业领域,将会产生比“互联网+”更多的伤亡,对产业发展却是非常好的推动,无论是在社会共识、市场营销、科技普及,还是在真正的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都是利好。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

声明:本文由旻圩投资企业号发布,依据企业号用户协议,该企业号为文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头条作为品牌传播平台,只为传播效果负责,在文章不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继续承担甄别文章内容和观点的义务。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